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正文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菁选3篇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3-29 16:10:06 本文已影响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菁选3篇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3

  一、激趣导入:

  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勉县*外,还有南阳*、白帝城*、云南保山*和祁山*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推荐访问:长春 教学设计 蜀相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长春版六年级《蜀相》教学设计1 蜀相教学设计ppt 《蜀相》优秀教案 蜀相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