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正文

马上沉思录 沉思录读书心得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2-07-07 11:55:02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上沉思录 沉思录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马上沉思录 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读书心得篇1

  《沉思录》,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沉思录读书心得篇2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书心得篇3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己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

沉思录读书心得篇4

  读《沉思录》有一种写点东西的冲动。浏览一下朋友写的读后感,总感觉有一种模式,哪就是主观的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以浓缩的的方式将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缩小为一篇读后感,其实有这种想法本身和结果来看都是即脱离,违背原著的思想,也是自己主观的以自己的方式在解读原著。实际上就是没有跳出我在读原著时所产生的思想和原著思想本身,是我的思想在影响和左右着原著的思想,而不是相反。我要做的就是如何缩小与原著思想的距离或接近《沉思录》本身的思想或干脆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平静,安宁和无我的进入原著,这实际上是抛弃哪个有色眼镜,象个小孩子式的直接的进入《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帝王哲学家”,于公元162年四十岁时继承王位,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他的“沉思录”名副其实,是思想的沉思,是灵魂的低语,是心灵的反观自照和去污染剂。它是鞍马劳顿中记录的所悟,所思,所想,故可称《马上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原书用古希腊文写就,由一个个片段连缀而成,本来是奥勒留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今天我们读它,必须心平气和的静下来读时,但你分明会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它是多么宁静,甚至是喃喃细语。一种可以穿透千年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真可谓水深则流缓,人高则平静啊。疯狂只能一时,平静却可致远。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是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沉重的公共职责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学的沉思”成为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沉思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被很多国际领导人包括丘吉尔,克林顿将之作为“床头书”,被今天的人们赞誉为“甜美、忧郁而高贵”?也许法国人雷郎的一席话道明了其中根源:“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民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一,反观自照,扣问灵魂

  主动的敞开自己心灵世界的大门,自觉的擦拭自己心灵深处污垢,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低语,一种灵魂的对白。这是一本用追求灵魂不朽的思想,精神和力量写成的书。又是一部严以解剖自己,将自己做为思索标本的自我反省的杰作。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五次,十次的阅读才能有这样的体会。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擦玻璃在找别人的毛病,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顾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获得,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人具有入世哲学中的平静,安宁,还需要有一个从本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验的自觉,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空,无的淡的禅境,而又决非如此的是一种空中的无中的顺理成章责任,这就是《沉思录》一个黄帝的沉思,一个哲人的深思,一个觉悟了的人的心灵的低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思想,观念和责任的对白。透过《沉思录》,你分明看到一位深刻而又平静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他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那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护,在此静候将来。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知道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知道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的人则是不幸的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这是简简单单的平等思想吗?这是一般的自我低语吗?这何止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的心里独白啊,这是心灵大门的敞开,这是解剖自己的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拷问。深深的触动和震撼着我跳动不安的灵魂。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位哲人心灵宁静,宁静到了伟大的程度。你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虔诚的凝视着头顶上的星空,是想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承受着生命之轻,搭载着生命之重.。这个星空不就是哪灵魂的对白和敞开吗?我象人一样的生活在大地上难道不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低语?难道不需要灵魂的清扫吗?难道不需要沉思吗?需要,需要,太需要了!

  二,甜美和忧郁的力作感人至深的伟大佳作

  《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而这种契合所构成的思想品格中充满了甜美,夹杂着忧郁。《沉思录》以对人在经验的我的世界中哪种对先验的时间流动和空间的充拆的难以把握所形成的悲剧命运的忧郁和对这种忧郁的超越,一种形而上学的进入。其中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比忧郁还难以体会和感悟。这需要几次或十几次的阅读和深刻的体验才能感知。忧郁源于思想家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一个承担着国家开始衰败治国救民的重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理解书中潜存的忧郁更多的来源于帝王的现实生活的自我的世界与哲学家哪美丽的心灵世界的矛盾的冲击和碰撞;甜美源于哲学家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你能说这种退不是一种美丽,一种甜美吗?

  罗素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是的,人们总会情不自禁的说悲愤出诗人,却少有人领悟到生活的现实的这位老师同样的能促成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的形成。而这个思想形成过程中从忧郁中你看到了通过经验感悟先验最后到达超验的哪种美丽,哪种从容,哪种逻辑般的顺理成章的求索!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文中我能感觉到哲学家的思想在忧郁中冲破迷茫,困惑和不解后的哪位快乐,灵魂的哪种美丽,哪种求索灵魂不朽的方式和过程是哪样的甜美和可爱,也能感觉到哲学家思想的深刻。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感觉到忧郁吗?你会说这是在忧郁之中或之后形成的,是的,这种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思想多么符合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影响也是深远的。其实我们生活在经验性的世界里,只能以入世的态度来生活,来做事,来责任性的待人和处事。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先验性的时空,只能尽量的避免有色眼境的干扰而已。可我们却可以从经验的世界中去体会和求索我们建立的预设的哪个经验性的世界得以存在的前韪和条件?当我们获得了超验的世界就要象奥勒留哪样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责任性的活在当下,做在当下,在当下和自我中建立一座通达彼此的桥梁。

  三,超越存在本身走向高贵丰碑

  读后的感觉是作者和我们一样,摆脱和脱离不了经验性世界的干扰,也不明能排除先验性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卓越和伟大就是在于立于经验世界,存在于当下之中却反观自照的敞开和解剖自已的灵魂,这种在尘世间用清扫的方式清除自己心灵上的拉圾的方式使自己智慧起来,走向了通达彼岸的形而上的世界,一种人的存在的世界,这种将自我性的屏蔽敞开,完完全全的以直接性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已经用不着我们移去眼前的有色眼境了,这样的无私还不是一种高贵吗?我理解《沉思录》的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纯朴,思维的敏锐,意志的顽强和批判的彻底。最终落实到主题上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一崇高的追求。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当我的思绪进入《沉思录》时,我想起了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尽管神秀和慧能这段对话有不同板本,但神秀以入世的思想做当下的事,而慧能则以出事的态度做超验的事。如何理解神秀也只是经验中思想经验内的事性,而慧能则是站在经验之外之上来审视经验,超验的形上的思索的对象是建立在空,无基础上的,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慧能比神秀高明之处吧?我没有能力评价两位大师,我只想说沉思之思一定是超验的形上的,它所建立的思索模型一定是经验本身何以可能的条件或根据。灵魂不朽和永恒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不朽和永恒?我最深的感觉就是面死而思生,人们总说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这在《沉思录》这部著作中特别是有关死亡的表述中,你分明能看到作者陈述“终极解释,终极关怀,终极价值”的哪种责任感和自律。你能看到作者自我灵魂对话所体现出的哪种敞开了屏蔽的无私,无我,从而走向本我,自我的崇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只有哲学才能达到,这不就是从经验到超验又回来经验的人生轨迹吗?这不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思,回到自我,达到一种心灵的洁净和灵魂的不朽和永恒吗?这不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吗?这就是作者打开心灵的大门,用灵魂对话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的吗?这不就是哲学所要寻求的存在吗?

  《沉思录》作为哲学著作,是论证灵魂不朽著作,是有关人的哲学。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当我的思绪和作者一起进入到灵魂与死亡或灵魂的永恒时,我感觉到了哲学家的无奈,一种对我的属性即先天的时空的存在的无助,我的对象性世界和我的世界间矛盾,自在之物一样的世界冷冷的存在着的哪样的让我退却,我心灵的世界与我的世界的矛盾深深的影响着作者,使得我在先验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和超验的世界中游走,穿梭和停留。可是当我说哲学就是让人更好的活在当下或诗意的生活在当下的话,哪么我的当下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像做第一次和最后一件事一样、其实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而面死而思生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存在的。这不就是哲学吗?还是让我们的心灵并无伤害、少有干扰的美丽的存在吧,也让我们的灵魂保持并遵守着哪份宁静,哪份不朽,哪份永恒,也让我们快乐的幸福的永久过着最高贵的内心生活吧!

  当我随哲学家的思想进入到由20xx年前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编织,建构一个个思想组成的海洋时,我在沐浴,我在淌样,我在淘醉,我在沉思!我对先验的反思使我不得不敞开屏蔽着的自我,我屏蔽许久思想大门敞开了,好象我自觉的打通了先验,经验和超验的渠道,觉解了很多。我在超验让我也高到贵起来了。这可能就是在高雅的思想和纯净的心灵慰藉的力量吧?可是我有没有摆脱朋友们哪固有的模式哪?我只想将我的写作定义为开放的接近的自我感情的表达。最后,我还是想用哲学家的话结束我的写作:“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而更少苦恼”

推荐访问:马上沉思录 沉思 心得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