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读后感> 正文

师德书读后感6篇【完整版】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3-23 14:45:05 本文已影响

师德书读后感6篇师德书读后感篇1在未读《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一书之前,我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师德可赞不可为,师德可叹不可赏。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德书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师德书读后感6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人们对书上人物的理解,其实不管是读完什么样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注重读后感的书写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师德书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师德书读后感篇1

在未读《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一书之前,我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师德可赞不可为,师德可叹不可赏。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

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固然有非常时刻可歌可泣的悲壮事件和场景,如汶川大地震中献身的英雄教师们,但更多的表现却是植根育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如:为什么要爱学生?对待自己职业的基本态度应该如何?教师职业道德之所以高于一般职业道德的要求,其根本理由是什么?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人格特征?这样的师德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避免师德对职业生命的压制,才能成为教师们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师德书读后感篇2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一书以教师职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作为师德修养的出发点,以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为基本路径,以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读完此书后,我进一步理解了自身的职业价值,并坚定了从细节入手,教育孩子的这种观点。

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说明教师职业是以育人为中心的职业,培育人的灵魂。

所以我在敬业的前提下,把“师爱”放入了首位。师爱,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的。

书上提到了一则寓言,非常吸引眼球,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与启发。是这样一则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中我们中间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回家,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历来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积极的爱让我们成倍地放大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促进孩子的精神成人。在我们的教育中“爱”占据了那么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的社会对“爱”却是越来越冷漠。在电视报道中,我们不难听到些“老人摔倒无人搀扶,路遇强盗无人问津”等等,我们的爱何在?我们的良心何在?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孩子使之受到教育,这便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其次,我把“教育创新”放在了第二位。创新,这既是新时代师德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走上幸福职业路的必经之途。教育创新不仅可以改善教育实践品质,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重要内涵。

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低年级语文课《雪地上的小画家》。讲到冬天下雪后,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用自己的足和爪子在雪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教师问:“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呢?”有个孩子说:“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待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很不高兴,严厉的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师德书读后感篇3

学习了仲威平、陆繁伟老师的先进事迹,深受启发。

仲威平老师一心只为教育、执着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仲威平老师在在极其艰苦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靠的首先是爱心,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社会的爱。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爱。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仲威平老师看到学生就感到了肩上无比重大的责任,并一直坚守承诺,把责任进行到底,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教好每一个学生。

陆繁伟老师虚心学习教育知识,不断钻研教学教法。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自学进修了专科、本科文凭,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教好孩子,他多次牺牲休息时间,到枣庄、临沂、莱芜等地拜名师,求帮助。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给学校带来满园的芬芳。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崇高追求。

今后,我将在仲威平和陆繁伟老师先进事迹的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师德书读后感篇4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在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这本书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师德意识。教师这个职业,是被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有一种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只有尽职尽现,鞠躬尽瘁方不辱使命。像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认真备课、专心上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这些都应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其次,我们要加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当今社会发展之快,科技发展之快,新的东西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做到业务精湛,教学科研水平争创一流。同时,应注意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了解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促进、充实和丰富教书育人的内容,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再次,我们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教师教学生学何等人,首先得自身得会做人。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有更高的追求,这就要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功利目的,而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责任感。做一个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师德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最后,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满天下”。在教学法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充分信任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然,爱学生不是一味的迁就、放纵学生。在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并加以启发。对违纪的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办事。虽然老师也是普通的一员,有自己的个性,也会发火,但是教师要受师德的限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个性,而不能意气办事。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无论做哪个行业都是要有职业道德的,做教师的更应有师德。“为人师表”更能体现出教师神圣的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师德书读后感篇5

某些教师尽管很负责、很辛苦、很周到,却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这些教师会"事倍功半"呢?看了关于《师德》这本书,揭开了我心中的迷惑:一个不善于赞美他的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

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的依依不舍的道德情感。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是世上最崇高、最理智的爱,没有这种爱做基础,就发现不了学生中真、善、美的东西、赞美就失去了基础。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敬,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的需要,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就应懂得这项育人的原则,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专批评学生的缺点上。"毛病越挑越多",绝不会越挑越少。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赞越"美"。

赞美不等于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等于不批评。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那样实际上是害学生,是"棒杀"。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师德素质,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控制情感,遇心不激,拨亮每位学生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

师德书读后感篇6

我阅读了师德手册这本书,其中书中的爱——师德的源泉这一章节,使我的印象颇深,也深有体会。

纵观全书,提及频率最高的便是“爱”字。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这个民族,她选择了教师职业“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于是她选择挥洒汗水,专注对教育的探索。任维鼎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教育事业,他选择了教师职业,“教育无小事,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的一生”,于是他甘愿在边远山区任教,一天天在教师这个职业坚守了下来。吴邵萍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热爱学生,她选择了教师职业,“常怀一颗爱心,爱生活,爱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引导,培养出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爱孩子、爱生活成了融入她骨血的一生习惯。

这爱,是一种无私的、伟大的情感。这爱,是教师教育力量的情感源泉。这爱,更是师德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培养,但这爱,却要教师的真心体会、深切感受。爱的真谛是给予,是无求,是忘我,而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这是楷模们告诉我们的,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做到爱岗敬业。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有所担当。承担那份清贫,也承担那份责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才能在教育中有所收获。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充满爱,是我们身为人师的根本所在。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浇灌的教育才是饱含人情味的教育,才是饱含魅力的教育。

推荐访问:师德书读后感6篇 师德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