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我国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思考两篇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2-03-10 09:00:31 本文已影响

我国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思考两篇



 

  下面工作范文网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关于我国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思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思考 篇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被一些人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增加了28万达到727万人,更是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如图1所示,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由107万增长到了727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再择业的工作者,使得就业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作为需求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产业的新生职业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数量上涨的需要,而且很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不对口,不能实现大学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择业。据统计,仅仅2014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无疑更增加了就业压力。

  大学扩招也相应带动了中学的扩招,中学毕业后考进大学的机会增加了,在扩招前的1998年高中毕业生中能够上大学的只有40%左右,而扩招后的2014年高中毕业生中能够进大学的达到74%。大学扩招甚至还间接影响到大专、中专和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减少和关闭。这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就业严重不均衡现象,蓝领工薪层面人员缺乏,白领工作岗位人满为患,百人竞聘一个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令很多就业者望而生畏。

  (2)专业、就业领域不平衡

  大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总是会倾向于经济、法学、汉语言文学等热门的专业,使得大学毕业生普遍地存在专业人数分布不平衡现象。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而对于现在社会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心理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这就形成了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急需专业的用人单位找不到职员的现象。

  此外,就业区域的分布也存在着不平衡。一般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就近”心理,其择业意愿往往倾向于这些较发达的城市,这无疑增加了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对于西部较偏远的城市,其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压力相比较小一些。这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分布的不均匀,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现实与理想不平衡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追逐高薪的企事业单位,他们的心理预期远远高于社会现实的供应水平。公务员热、事业单位热等都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心理期望较高,且总是倾向于东部沿海等大城市,而且渴望专业对口。然而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得很多的大学毕业生产生了不愿意就业的心理。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表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2015届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但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以下趋势:

  (1)愿意到广大基层建功立业

  2008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2010年新聘选3.6万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鼓励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鼓励农科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一线工作。从大学生就业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事实上能够到基层去锻炼对大学生来说是件好事,有过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实践能力都会更强。另一方面,“村官”、社区服务人员以后的出路问题,目前来看是比较乐观的。仅公务员的招考而言,中央的政策明显向有基层工作经验者倾斜。

  (2)到二线城市谋发展

  与往年相比,近几年的毕业生不再一味坚守京沪等大城市,而更过的将目光投向相对压力较小,发展空间较大,幸福感更高的二线城市。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对城市的选择逐渐多样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在职应届毕业生占全国的比例已经从54.1%下降到39.3%,杭州、南京、成都、天津的在职应届毕业生比例则从4.9%上升到12.2%,其他二线城市也有所提升。

  (3)自主创业方兴未艾

  自主创业既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具有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尤其是教育部提出“休学创业”的方案后,自主创业将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形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据麦可思2015年就业报告蓝皮书统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012届分别高0.6个和0.9个百分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也促使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之相应的是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攀升,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于是一大批毕业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长时间不能就业,一种“毕业既失业”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据统计,一段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社会就业岗位与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失衡。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了他们面前,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他们难与就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继续扩大,就业市场规律是:前一界未就业的和本届将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其他种类的毕业生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这个就业群体的个体之间不断的进行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形成了众多毕业生难与就业的现状!

  行业的两极分化导致人才过剩。社会由于行业不同,所呈现出的现象有热门与冷门之分,热门行业应聘者们驱之若鹰、极力追捧,以致竞争的结果是人才过剩;而冷门行业很大程度上无人问津,这样,整体就业行情便呈现出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局面。

  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由于学历因素导致心理预期薪水普遍与现实薪水之间差距过大,从而形成难以就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难免有一些自视优越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高学历,有知识,有能力,因此在应聘中往往把薪水看的高于现实水平,以至于多次应聘不中,导致短期难于就业!尤其名校毕业生这种状况更加严重。其实,大学生这一思想是要不得的,试想一想!你一个大学生虽然肚子里墨水多,但是能不能胜任公司工作还不一定呢,何况一个人在公司的薪酬趋势总是随着工龄的长短而变化的,工作时间越长,薪酬上升空间越大;工作能力越强,薪酬待遇就会越高!但是你一开始应聘就狮子大开口,难免吓倒公司!即便是这样,很多大学生宁愿无业,在薪酬待遇上也不松口。从而导致难就业。这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是自己在一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他们不了解人才市场就业实情,而从自己心理出发,盲目提高薪酬待遇,其结果只能是应聘屡试不中,挫伤了就业的积极性。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期望太高,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受到激烈市场角逐的影响,大学生这一期望值过高的预期心理有所改观,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取得很好的工作岗位,想要平步青云,这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态度。其实,找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必须客观地看待现实和自己的能力。

  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现象

  招聘和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大学生在挑选心仪公司的同时,公司也在挑选心仪毕业生,两者并存,导致很多大学生难于就业。公司招聘和人才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即人才选择公司的同时,公司也有意识的考察人才,有时候人才觉得某个公司很适合自己的心愿,但是经过公司考察,人才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例子不在少数!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公司所要求的经历和经验而被淘汰的不计其数,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不少大学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因此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尤其要重视这一问题!

  专业不符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

  针对以上就业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大学生毕业时就要从心里上把自己从学校学生转换成一个社会人。对于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大学生活虽然学习紧张,课业繁重,但是在宁静中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学习氛围。经济一般都由父母承担,自己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了,但是毕业进入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为了就业有一碗饭吃,一切都得靠自己,社会如此之大,使他们置身其中,瞬间觉得孤单无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因此,及时把自己心目中的学生身份转换成社会身份是一种智者的选择。



 

推荐访问:两篇 就业形势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