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近二十年与黑板(范文推荐)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2-08-24 19:25:04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二十年与黑板(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近二十年与黑板(范文推荐)

 

 毕节财校 2008 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什么样的教师能称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刘 宇 近二十年与黑板, 粉笔为伍。

 不敢擅言什么经验, 倒是有一些感触。

 与诸君分享, 且作“引玉之砖”, 不胜惶恐。

 我以下就对“什么样的教师能称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这个命题与各位同仁探讨:

  1.

 如何才是学生“心目 中的好老师”? 100 个学生也许会列出 1000 个标准。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 从九万个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的信中概括出了好教师的 12 个特点:

  1.友善的态度——老师的课堂犹如大家庭, 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老师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老师决不会放弃, 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老师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 并帮助我们去把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老师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6.公正——老师会给予你应得到的, 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每天老师会带来许多快乐, 使课堂不致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老师也会发脾气, 但我从没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老师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 并使我感到松弛。

  10.伸缩性——当老师发现自己有错时, 老师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老师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 将来也是这样。

  12.有方法——忽然间我会顺利念完课本, 竟没有察觉, 是因为老师的指导。

  美国学者总结出的这 12 个特点, 我想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 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学生心中衡量教师的一秆秤, 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价值所在的一把尺。

 在我们周围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一些年轻教师很受学生欢迎, 他们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

 学生有什么高兴、 苦恼的事, 也愿意向他们诉说。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他们没有多少教师的架子, 学生愿意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 愿意向他们敞开

 心扉。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2.

 那么做到好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有哪些呢?

  永不自满 高素质教师的第一个特征是, 他本身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他们总是渴望学习新东西,扩展自己的知识基础, 尝试更好的方法来获取成功。

 他们是终身学习者, 因而他们也培养终身学习者。

 因此, 好教师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永不满足于现状。

 换句话说, 最好的教师永远是学生。

 只有真正的学习者, 才能进行真正的教学。

  知识渊博且了 解学生

 高素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有能力对学科知识进行各种处理, 如重组、 简化、 个性化等。

 由于他们精通自己的学科, 因而能做到游刃有余。

 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仅需要付出努力, 还需要付出激情。

 他们还要能够理解那些不喜欢本学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变换呈现知识的方式, 以克服他们的兴趣缺乏。

 学生会评价说:

 “这个老师总有新点子。

 ” 现在我们身处互联网信息时代, 掌握网络技术, 每天花点时间上网, 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更新着, 丰富着。

 你会发现在课堂上, 你的讲授内容也在更加活跃起来, 那么多的现实例证信手拈来, 学生眼中的你是渊博的, 令人尊敬的。

 目前一些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 对跟所教授学科没多大关系的书籍很少碰, 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可言。

 当然, 对于要教学生“一碗水”, 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一惯常道理,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知肚明的。

 教师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传道、 授业、 解惑更是教师的天职。

 然而, 想到与书本打交道的教师, 却少有了一种“书香气”, 真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想, 这样的“风景”并非是个别现象。

 那么, 是什么因素让教师远离了“书香气”呢? 透视现在的教育大背景、 大气候, 恐怕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让教师的“书香气”荡漾校园, 让教师在育人上有自己的知识储备, 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喜书, 爱书, 乃至藏书, 对于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来说, 都是内心深处割舍不掉的情感。

 真心希望, 每一位教师都能捧读上自己心仪已久的书, 并沉醉其中。

 如此, 也必将是教育之幸事。

 有幽默感 营建松驰的教学氛围的最佳调料莫过于幽默。

 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 健康的品质。

 ”在日常教学中, 倘若教师照本宣科, 语言无味, 就等于向学生唱催眠曲, 学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 要是教师善于运用幽默语言, 往往能出奇制胜,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的内涵, 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

 幽默语言是兴奋剂, 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 幽默语言是醒脑剂, 能巩固知识记忆, 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幽默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 敏捷的思维。

 那些诙谐的语言, 妙趣横生的比喻, 信手拈来的格言、 警句、典故、 成语、 歇后语等都是平时知识的积累。

 实践表明, 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得最为深刻。

 幽默语言是润滑剂, 能接近师生距离, 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传统的师道尊严, 往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隔阂, 倘若教师再板起面孔, 不苟言笑, 更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教师幽默的语言, 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 消除彼此间的误会, 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要是教师的幽默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 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 近感和亲和力。

 这种情感力量一旦形成, 就会激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 幽默语言对维护课堂纪律和抵制各种不良的行为也有着特殊的作用。

 对学生违纪现象, 有的教师尽管理直气壮, 其尖刻的数落, 粗暴的训斥却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 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加入“幽默” 的润滑剂, 来避免良言相告反因“忠言逆耳” 造成的摩擦, 危机。

 批评中的语言幽默通过双关、讽刺、 影射、 移就、 模拟等手法, 在善意的微笑中暴露人们的错讹之处, 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 又能达到教育目的。

 所以说, 益智明理的幽默, 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

  事实表明, 富有幽默感的老师, 学生总是喜欢的, 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

 但是教师幽默感没有庄重, 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 没有诙谐, 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能任意地编造和滥用幽默语言, 否则就会给人以哗众取宠之实,油腔滑调之感。

 要知道, 幽默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绝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

 在创造和运用幽默时, 既要寓庄于谐, 又要适可而止。

 当然幽默感不是与身具备的, 这需要日积月累, 即渊博的知识, 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

  有灵活性 高素质的教师是擅于寻求资源的。

 他们心中的教育超越了教室四壁。

 他们将技术作为一个延伸手段, 寻找各种新的资源把课上得更加精彩。

 报纸和时事新闻是他们开阔学生视野的工具, 小小教室与世界相联, 任何时候都不放过教育的契机。

 只要学生表现出对某事物的兴趣, 便利用这个时机来激励他们的学习。

 正因为如此, 在谈怎样上好一堂课时, 他们从来都不会提到教学计划, 因为优秀的教师不靠教学计划来上课, 他们在课堂上随时捕捉更有激励性的导引线索。

 如果认为学生们都是空罐头盒, 个个一样, 只管把知识倒进去,然后封上口, 那就是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误解。

 教学要有计划, 但不等于一切要按计划去教学。

 一切按教案预设的, 甚至背教案的教学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着活跃思维的个体, 而纯计划性教学 无疑是浇灭了一个个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动态生成” 理念要求我们教有教案, 但无定案, 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应把教参当作朋友, 要信任, 但不是简单地迷信和一味的轻信。向教参请教时, 必须对教材了然于心, 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想法、 感受, 以自己的教学经验、 学识积淀实现对教参的补充, 形成个性化的教参。

 还应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教学的独有优势, 超越教参。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法, 贵在得法。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课堂意外不可避免, 因此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

 教学方法是死的, 而课堂是活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活学活用, 特忌生搬硬套。

  不循规蹈矩 我们中国人有这样一个传统: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就是一座建筑物, 也要讲究左右对称, 上下协调, 否则, 被称为“出格” 、 “出圈” 、 “越轨”

 等类似语。

 由于传统的束缚, 常常“不敢越雷池一步” 。

 这种行为用在课堂教学法上, 普遍表现为规矩过多。

 在某种程度上, 只是训练了学生的盲目依从性, 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和自信心, 把他们投入到既定的不容置疑的世俗生活轨道中去, 让他们习惯成自然, 墨守成规, 人云亦云。

 这种行为方式用在教师的教学程序上, 更是以一种刻板、 僵化、 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论什么课型、 学科, 不论哪一年龄

 段的学生, 都“一刀切” , 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

 课堂是运动的、 灵活的, 我们的教师在以不变应万变的时候, 也就在窒息着课堂鲜活的灵魂, 把教学程式化了, 课堂上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和交往, 课堂上虽也存在一些交往,如教师提问, 学生做答, 但这种交往有不少仅仅是形式上的。

 有的甚至沦为教师为了延伸教学, 推进教学进度所设下的“圈套” 而已, 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为了达到目的, 而无休止地让学生“上当” 罢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也知道了对于教学的一系列新要求, 如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

 但是真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要求, 最终结果又演变成推测热衷于一种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统一以“标准化” 的方法培养同一模式的复制品, 我们不少的教师把“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当成唯一模式, 唯一模式当成“万能处方” , 运用冷冰冰的书本, 重结果轻过程, 重形式轻内容, 重技巧轻观念。

 在这样的狭小空间内, 学生又日复一日地从事另一种单一的学习活动, 久而久之,厌学, 自暴自弃的情绪就会滋生出来。

 书本是现实的反映, 现实世界多资多彩, 并以一种活生生的形式和姿态展现在面前,而目前的书本则是以模式化了的, 缺少色彩的、 固定不变的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反射世界。

 这样, 只能窒息学生创造的欲望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哲学; 既是技术, 更是艺术。

 达到艺术境界的教学, 就必然超越模式, 出神入化, 不拘一格。

 事实上, 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优模式,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 为我所用。

 通过课堂实践, 筛选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或建构自己的教学方式, 就应当从“有模之术” 到“无模之境” 转变。

 打一个比喻, 教学好比做菜, 教师就是厨师, 学生就是客人, 教师做的“菜” 如何才能适应学生的口味呢?

 清一色的菜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食欲” 、 不屑一顾; 学生们眼界狭窄, 知识结构单一,阅历浅, 所以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做“菜” , 而且要不断变换“菜色” , 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菜谱” 世界。

 一个教师想让学生“乐课” , 就必须做几道“香菜, 使课堂妙趣横生, 使高度集中和紧张的大脑得到舒张。

 从而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一种波澜起伏、 摇多姿的

 变化美, 真正让受教育者乐呵呵地坐在教室里, 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教师不一定非要老摆出一副“师道尊严” , “唯我独尊” 的孔夫子脸孔, 应多一点快乐, 多一点游戏, 教育就变成了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容。

 创造了一种令学生感到身心舒畅愉快的环境和氛围, 还原了学习的“庐山” 真面目, 使学生产生无穷的热情和力量,

 潜移默化地熏陶出各种能力,这样的教学, 唤醒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学生不“乐” 亦难。

 一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永不“安心” , 这也许是最有趣的一个特点。

 他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学生感到被挑战。

 所以, 教育无所谓“模式” , 只要把学生从“井底之蛙” 的境遇中“搭救” 出来, 使他们不再愁眉苦脸, 从“苦学、 厌学” 到“乐学” , 鼓励学生有时甚至能“班门弄斧” 、 “越俎代疱”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学生中真正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我们教育就能从“一潭死水” 走向“源头活水” 。

  沟通能力高超 教学中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现象。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然而, 从教师的角度看, 老师该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 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中, 老师是否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 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 则需要老师学会并运用好沟通的技能与技巧。

 因为在新的课堂中, 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所以, 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惟一...

推荐访问:近二十年与黑板 黑板 近二十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