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两个面向”(精选文档)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2-10-03 17:10:03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两个面向”(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两个面向”(精选文档)

 

 遵循“两个规律” , 坚持“两个面向”

 遵循“两个规律” , 坚持“两个面向”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教育专业报, 近年来, 《教育时报》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在教育新闻宣传和报纸发行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被评为全省新闻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 蝉联全省十佳报纸,连年被评为省一级报纸, 报纸发行量两年翻两番, 在服务全省教育工作大局、 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树立先进典型、 塑造河南教育形象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首《教育时报》 创新改革的实践, 引发了我对教育专业报宣传与发行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教育新闻报道在创新中提高

 长期以来,《教育时报》遵循“两个规律” (教育规律和新闻规律) ,坚持“两个面向” (面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 面向广大师生) , 积极配合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 “弘扬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正面宣传为主, 适度舆论监督” , 使教育新闻常写常新, 融新闻性、 指导性、 知识性、 可读性于一体, 既贴近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又贴近干部师生的思想实际。

  1. 正面宣传为主

 正面宣传为主, 是我党在宣传工作中长期坚持的方针。

 从根本上说, 正面宣传为主, 是个质量问题、 倾向问题。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结合教育专业报实际, 就是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 坚持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维护教育战线稳定的工作方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教育时报》 通过典型报道引路, 做好主流新闻。

 几年来, 《教育时报》 以“时报人物” 、 “校长讲述” 栏目为载体, 发掘、 推出了

 一大批人物典型, 其中, 有“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项城一高原副校长李松山; 有背母求学、 感天动地、 被省委书记徐光春誉为“当代孝子” 的长春税务专科学校河南籍大学生张尚昀; 有不迷信权威、 潜心探索数学符号用法、 终获累累硕果的荥阳市实验高中退休教师邢轸; 有醉心环保事业、 倡导教科书循环使用、 被称为“环保狂人” 并获央视 2005 十大法制人物提名的获嘉县冯庄镇杨刘庄小学教师王文胜; 有生活清贫、 倾心资助贫困大学生、 自己的孙子却因交不起医疗费而落下终身残疾的清丰县农民赵俊方; 有诚信做人、 艰苦创业、 提前 10 个月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王一硕……这些先进人物恰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在河南教育的天空熠熠生辉, 感动着全省数百万教育工作者、 学生以及社会各界。

 有关李松山、 洪战辉、 王一硕的报道, 先后得到了 省委、省政府、 高校工委、 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批示。

  可以说, 在重大教育新闻和典型人物面前, 《教育时报》 不仅做了, 并且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凸显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2. 贴近教育热点问题

 围绕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育时报》 密切关注了危房改造工程进展、 “两免一补” 资金发放、 高校招生、 国家助学贷款、 农民工子女人学难、 教育乱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

 这些典型问题的报道, 跳出了一般报道的局限, 具有一定的深度。

  2003 年 10 月召开的河南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 在争取中央资金扶持的同时, 省、 市、 县共同投入 20 亿元, 用 3 年或稍长一些时间, 将全省现存的 480 万平方米的中小学 D 级危房全部改造完毕。一场消除 D 级危房的攻坚战随即在全省打响。

 2004 年, 各地明显加快了危房改造步伐,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为更好地总结这些经验, 推动危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育时报》 在及时刊发危改动态消息的同时, 开辟《危改经验系列报道》 专栏, 从资金筹措渠道、 提高危改综合效益等角度, 集中推广了洛阳、 安阳、 周口等市和西平、 罗山、 夏邑等县经验, 展现了危改工程的实际效果, 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使危改项目成为当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两免一补” 这一体现党的“三农” 政策、 惠及贫困学生的民心

 工程, 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然而, 就在各地正在发放资助资金的同时, 有不少民办学校的校长和家长来电反映, 民办教育的贫困学生并没有享受到“两免一补” 政策。

 民办学校的贫困学生能否享受“两免一补” 政策?各地“两免一补” 政策的落实情况怎样?《教育时报》 记者赴濮阳、 商丘等地进行调查后, 及时刊发了《“两免一补” 背后的民校期待》、《民校:

 “两免一补” 困局有望破解》、《民办学校贫困生也可享受“两免一补” 》 等稿件, 对“两免一补”实施过程中民办学校没有享受到这一政策给予了关注, 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5 年 6 月, 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制订的《河南省 2005 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 中, 明确把民办学校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 的范围。

  为读者鼓与呼, 是《教育时报》 长期坚持的重要办报方针之一。为便于编读互动, 及时倾听读者声音, 几年来, 《教育时报》 开通了热线电话, 开辟了《声音・ 回声》 等栏目, 读者有疑惑, 我们热情解答; 读者有困难, 我们呼吁帮助。

 信阳市平桥区某中学有一位 38 岁的普通教师, 因患尿毒症无钱医治, 写信寄到编辑部, 寻求救助。

 通过《教育时报》 的呼吁, 当地教育系统连续 3 次为他捐款, 帮他换了肾。

 目前, 这位老师已经重返讲台, 继续从事他心爱的教育工作。

 对于基层教师反映集中的工资上划到县后, 以前的遗留问题久拖而未决,普九欠账问题导致建筑商封锁校门等热点、 难点问题, 我们则通过正当渠道逐级向主管部门反映, 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教育时报》为此被广大教师亲切地称为“娘家报” 。

  3. 在言论上做文章

 《教育时报》 扩版以来, 尤其注重舆论引导, 经常以社论、 评论员文章、 时评、 短评、 编后话、 理论文章等形式, 站在教育的高度,独立思考, 进行舆论引导, 切实促进各项工作。

 吴玲是郑州 22 中数学教师, 从教 20 多年,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忘我工作, 无私奉献, 积劳成疾, 于 2004 年 7 月 11 日不幸病逝。

 当年教师节专号上, 《教育时报》 以《讲台高于一切》 为题, 全面报道了吴玲的事迹。

 随后, 接连配发《红梅绽放永不谢》、《敬业奉献无止境》、《以校为家终不悔》、《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善待他人就是善待

 自己》、《常怀一颗平常心》 等 8 篇评论员文章, 这组评论与新闻相配合, 有的放矢, 言之有物, 既使新闻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深化,又使评论本身站在一定的基石上, 增强了自身的分量。

  结合同期涌现的长春税务专科学校河南籍大学生张尚昀背母求学引发的感动, 再联系到为回报社会、 踊跃到西部服务并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打工挣钱提前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中医学院贫困大学生王一硕, 以及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平凡而优秀的大学生, 我们感到这些河南籍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出现绝非偶然, 于是又组织刊发了《河南籍大学生, 好样的!》、《为河南籍优秀大学生喝彩》 等评论员文章。

  “我们发现, 在中原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是浓郁的教育氛围培育了 他们的品质” , 站在新的高度,有力地提升了河南形象。

  二、 报纸发行在改革中发展

 发行工作是报纸的生命线。

 过去, 我们在编辑上花了 不少工夫,但在发行上不够重视。

 教育专业报要走向市场, 要有高品位的产品打开通道, 这个通道在哪里?我认为需要下大力气建立一个对位的、 定向的、 专业的、 畅通的发行渠道。

  1. 围绕市场抢占先机

 国家政策的调整, 要求我们转变观念, 树立信心, 抓住机遇, 及时改革。

 去年年初, 《教育时报》 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历时一个多月的报纸发行大讨论活动, 最终形成这样一个思路:

 依托邮局, 保证发行主渠道畅通无阻, 形成“三位一体, 四方受益” 的良好氛围;依托市级工作站, 保证市、 县、 乡 、 校四级发行网络尽快建立, 形成真正面向市场的新体制――

  面向邮政系统, 实施邮发报刊联络员制度, 建立邮局三级发行网络, 帮助邮局宣传征订, 协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邮局收订进校园提供宽松环境, 保证订阅工作顺利进行。

 与各地报刊批零中心合作, 开辟省内零售市场, 在此基础上开发省内二渠道市场。

 建立市场发行工作站, 面向市场搞发行。

 为了 增强抗风险能力,

 我们从有条件的市开始搞试点, 建立自办发行代理站点。

 这样的站点与教育部门共同协商,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操作, 形式多种多样, 教育部门无法建站的, 可以在征得当地教育部门同意的情况下, 把代办站建在新华书店、 邮局、 零售公司、 书刊批发市场等, 也可以直接找代理商。总之, 在坚持走邮局发行路子的基础上, 同时搞多渠道发行,这样, 变单一的发行渠道为立体交叉式发行网络。

 2. 善于创新发行机制

 几年来, 我们注意抓好发行重点, 调整发行结构, 面对困难和机遇, 开拓创新, 彻底改变过去发行中严重存在的发行比例不均衡、 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具体做法是:

 变季节性发行为常年发行。

 多年以来, 似乎只有到了每年 10 月份以后, 才算发行季节。

 去年以来, 我们提出了“变季节性发行为常年发行”、“变自然年发行为学年(学期) 发行” 的口号, 全员参与发行工作。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 《教育时报》 的发行并不受季节限制。

 如今, 几乎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新的订单。

  变喝酒发行为智力发行。

 过去的发行工作大多是以发行人员的酒量“论” 发行, 所以很多干过发行的同志都说:

 发行量“喝” 上去了,胃却喝坏了。

 所以, 如今我们提出发行工作要增加科技含量, 走智力型发行的路子。

 似宣传促发行, 以质量促发行, 不靠拼体力, 不打疲劳战, 要动脑子, 打智慧战、 打营销战。

 倡导“送礼送时尚, 奖励教育报” 的新风。

 去年以来, 我们以鹤壁市为试点单位, 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倡导开展“送礼送时尚, 奖励教育报” 活动, 把各单位对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 优秀党员发奖品和奖金, 变成奖订教育专业报刊, 用这一措施来推动农村中小学校的发行工作。

 发行重心不断下移。

 目前大部分《教育时报》 的发行重心都比较偏上, 县级以下的发行渠道并不通畅。

 这几年, 我们以偃师、 淮阳为试点, 尝试在县、 乡 建立自己的发行网络。

 依靠现有的通讯员力量,调整人员, 充实队伍, 将发行重心下移, 逐步把发行网络延伸到每所学校, 既稳住了先进地区, 又促进了薄弱地区。

 3. 不断贴近读者需求

 作为一份教育专业报, 《教育时报》 近年来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 深入、 细致的宣传报道。

 为配合课程改革在河南省的全面推行, 2004 年 10 月, 我们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全方位服务课程改革实践的专业周刊――《教育时报・ 课改导刊》。《课改导刊》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点做文章, 既有一线的典型经验报道, 又有最新课改理念, 还有深层问题分析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教育专业报的特色之一, 是政策的权威性和业务的指导性。

 近几年, 各类报刊的教育版面(栏目) 的中招、 高招试题不少, 但报刊上的这些题目内容雷同、 题型老套。

 在这种背景下, 广大考生迫切需要一份紧贴课程改革的轻松应考读物。

 为满足读者需求, 2005 年 10 月 1日, 我们又创办了一份《教育时报・ 考试周刊》。《考试周刊》 分中考版和高考版, 依托主管部门的权威信息源, 面向初中、 高中毕业班师生, 传递最新考试信息, 指引考试改革方向, 阐释相关考试政策, 指导师生复习备考, 创刊以来,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两个专刊的创办, 使《教育时报) 由原来以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为读者对象的报纸, 发展成为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喜闻乐见的真正意义的教育专业报, 发行量两年翻了两番。

 (作者系教育时报社总编辑)

  编校:

 张红玲

推荐访问:遵循“两个规律” 坚持“两个面向” 两个 规律 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