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1-06 10:50:05 本文已影响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中期报告【问题的提出】话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供大家参考。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问题的提出

  】

  话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作为切入点,灵活引导,步步深入,变空洞的说教为潜移默化和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生活、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以达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的目的。

  德育的生活化策略的实施必然要以活动来加以联系,活动中凸现德育,德育渗透于生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优化型策略。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教育应不断地丰富、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在德育教育中要细致管理,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满足,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以细微之处见精神。还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一颗爱心包容学生,让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成为德育的宝贵资源。

  研究意义: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

  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学校德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和一定阶段学生生活实践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总是在生活中敞开并展示为人。离开了人的生活,人作为人将无立足之地,他只能是被异化、被扭曲,或者被降格。德育生活化就是还原人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德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生活,把教育趋于生活化。“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建立一套方向明确、目标具体、内容适当、方法科学的小学德育目标阶段化体系。

  2、在德育课程中努力打造“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模式。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和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3、充分利用好《品德与生活(社会)》,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具有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把活动与课程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

  【主要研究内容】

  1、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促使更好的为品德教育服务。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我们必须用社会资源去发展学生认知框架,达到资源的优化。

  2、课队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这是“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实践性环节,是向生活延伸的最直接方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资料法、活动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实践】

  2011年11月—2012年1月,本课题进入实验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是实验提高阶段经过五个多月的试验和研究,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围绕本阶段研究的主题内容,我们开展了下列工作。

  一、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优化课内课外,更好的为品德教育服务。

  (一)用“活”已有的社会环境资源

  1.重视教师这一重要资源。陶行知一贯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会有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高尚的人格堪为学生楷模,深博的学识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精湛的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处理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好与坏。所以我们把教师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强调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以自身的人品、智慧、灵感和创造性生命力丰富课程内容。教师要努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与自然、社会、学生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品德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活性和创造性。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著名教育者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学生并不是一张任人涂抹的白纸,他们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个性化的感性认识,有对教材的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品德资源利用与开发过程中我们遵循学生已有的或多或少的生活经验,尊重他们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加工与处理,尊重他们对教学内容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并将掌握的这些情况作为重要的资源利用与开发,进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实际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发展需求。我们还看到,学生的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伙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受到激励和启发。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是不可缺少的资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越好,受益越大。如今的家长文化水平较高,中专以上学历占多数。学生家庭中往往有不少与品德生活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就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植物学家、医生、技术人员、……有的家长兴趣爱好广泛,特长明显:有的擅长种植;有的擅长做手工;有的擅长体育运动;有的擅长喂养小动物,他们完全有能力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长的人品,对生活的态度,对事件的看法意见等,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所以,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学生品德形成和生活习惯形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挖掘新的可利用的社会环境资源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内容从教科书延伸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它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成长,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学校、社区是品德课程的资源宝库。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努力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面貌,文化氛围,多彩的活动都能成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特色素

  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培养基地。学生在熟悉的,亲历的生活中,在真实的,丰富的情景中开展一系列品德探索体验活动,能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增强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学校所在的社区蕴涵着自然、社会、科学、人文等多种资源,学生对社区也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以往的教育只是局限于学校的小天地,对社区资源往往视而不见,新课程解放了师生的思想,社区资源进入了我们教育的视野。还有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们所熟悉的家乡名圣等都是不可不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网络资源也可以成为广泛的可利用资源。

  (三)合理整合社会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可利用价值。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社会环境资源包括空间资源、时间资源、人类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面对满眼的“资源”,我们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辨良莠、分虚实、定取舍。合理整合社会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可利用价值。首先,我们对零散的课程资源,比如个人、家庭、自然、社区、媒体等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变通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适合性。其次,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生命活力,再者,对现有的可以利用资源做了变通,嫁接,使其具有再生性,可持续利用。

  二、课队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新的世纪,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

  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打好基础,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而少先队活动恰恰符合这个要求,因此,我校把思品课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作了一点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课队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做一下汇报。

  (一)富于饱满热情,关注学生成长。

  我们深知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因此,我校少先队特色活动与思想品德课结合教育的热情非常高。如品德与生活“生日快乐”单元,本单元通过“祝你生日快乐”、“快乐的国庆节”、“过去的故事”、“红领巾的故事”这四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新中国诞生的过程,了解革命故事,从而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引发热爱祖国之情。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全国上下纷纷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举行各种活动的同时,我校将“民族精神”教育全校推广,开展了以“铭记抗战烽火,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击醒了在场每一位教师和队员的民族意识。全校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即了解一个抗日战争故事;观看一部抗日战争影片,浏览网络中的抗日战争资料,办一份抗战手抄报,写一篇抗战征文,参加一个课题研究,举行一次主题中队会。

  我还以大队集会的形式开展了“革命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队员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唤醒民族意识,击醒奋发向上之心。

  (二)紧抓有利时机,内化道德品质。

  结合品德课二年级下册“春天的种植”、四年级下册“在公共车上”、“家乡的变化”等内容,我校打出了“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的小主人,做文明公民主力军”的旗帜,以“手拉手创文明,红领巾在行动”为主题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利用宣传单、黑板报向附近的居民宣传创城的重要性;对社区周边的小广告和垃圾进行清除;用照相机将身边的一些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以宣传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参加植树活动;手抄报比赛等等。虽然这些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的休息时间,但学生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队员们感到无比自豪。丰富的活动,使思品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少先队员更富于朝气。思品课与少先队建设相辅相成,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为队员思想、道德认识的继续提高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三)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暑假怎样过”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达到课程标

  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一内容标准。我校结合实际提出的“千名学生进社区,千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主题,提出了“活动在社区,快乐在社区,收获在社区”的口号。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我深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当然要想活动收到实效,明确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设计方案时,我校不仅考虑到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还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活动的形式要活泼有趣,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的内容要科学有效,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方法、获得知识、得到体验。我们和城管一起清除楼道里的小广告,为的是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我们和队员们一起到图书馆里读书,为的是让队员们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组织队员到幼儿园里体验当一日小老师,为的是让他们懂得道理、得到锻炼……我们的活动受到上级领导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学校获得了肥城市“千名学生进社区,千名教师进万家”社区活动优秀组织奖,还在全区的社区活动总结会上做了经验报告。

  (四)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教育效率。

  带领队员们将传统的活动创新,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近两年“创建节约型社会”是现在大家关注的热门问题,品德教材中也有相关教学内容,如:湘教版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的“我有一双小巧手”、四年级下册的“绿色小卫士”、二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小创造”等等。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在校园内,社区里发出了“全体动员,人人行

  动,共建节能型社会”的号召,让队员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学校组织开展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小调查,大收获’用水用电情况统计、分析”、“‘梦想在我心中,创造在我手中’变废为宝制作”、“‘家庭节能,现在出发’节能知识竞赛”、“楼道里的‘节能个性标语’设计大赛”、“节能生活方式创意写作大赛”、“‘人人节能,家家有福’春节送福送节能窍门”、“变废为宝DIY时装表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队员们经历了观察比较、收集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体验,通过体验队员们不仅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

  (五)重视教育科研,加强理论指导。

  优秀的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将活动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会使今后的工作更富有特色。在课队结合、加强实践的同时,我校组织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使“道德情感”、“理智情感”渐渐渗入了队员们的心中,队员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地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课程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如果能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把少先队活动和“课改”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改”对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课队相互贯通,不失为全面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课题中期研究成效】

  经过努力,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形成“教研专题化、课题行动化、实践反思化”的特色,加强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力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围绕课题研究计划,我校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管理、活动、交流教育网络平台;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合力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积极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开展了风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好评,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了自己的品德课程教学模式,并且撰写优秀论文,开展主题讲座,极大的拓展了教育资源。我校于2011年被授予“德育先进集体”。

  【研究中的反思】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习惯养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德育教育水平上升了很多,表面出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很多活动的实效性还不强,没有深入部分学生思想深处,有“水过地皮湿”的感觉,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落实,学生不良习惯的反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课题的经验性材料还是比较少,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措施,实施德育工作的创新,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系列生命教育,提升生命质量,以此推动全局发展,促进师生实际生活效率的提升。我们将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组织工作交流以及组织研究人员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广泛听取、收集多方面意见,整理、汇报实验研究的成果。

  【课题研究经费及其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我镇是泰安市的教科研基地和示范窗口,有完善的教研制度,并落实到位。

  (二)时间和经费保障:镇教办重视教科研工作,对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在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聘请市教研室路元宏老师为此课题的理论指导工作。

  于习文:主要负责人,全面策划,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措施以及组织学习,收集资料,召开课题会议,撰写实验报告等。

  李玉峰、杨君、卢风伟、刘春是实验实施者,根据方案的要求参加学习,参与实验,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等。

推荐访问:德育课题中期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课堂教学 品德 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