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牧歌说课稿,菁选3篇(范例推荐)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4-05 10:25:07 本文已影响

牧歌说课稿1  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歌说课稿,菁选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牧歌说课稿,菁选3篇(范例推荐)

牧歌说课稿1

  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课本选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和典型音乐介绍。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激趣.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激趣: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好动时期,对新事物好奇但不能持久,单调的教唱与欣赏是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课本和学生的特点,我特别选择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来进行本课。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唱《牧歌》

  2.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导入

  播放蒙古那达慕大会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内容。)

  师:那今天让我们走进蒙古族一起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二.体验

  1学唱歌曲

  a播放《牧歌》(带问题聆听)

  提问: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及其景物。

  回答:蓝天 、白云、绿草、雪白的羊群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回答:表现了在蓝天下,碧绿的草原上,人们愉快的放牧。

  b再听:再次播放《牧歌》聆听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

  c听唱:(第三次播放)

  用“la”随音乐进行模唱。

  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歌曲。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男女生接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注: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三.探究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提问: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回答:合唱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教师补充:……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前面欣赏的是长调歌曲。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长调民歌)

  接下来再欣赏一首短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不同之处。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a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B播放音乐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提问: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

  生:通过讨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才艺展示

  播放蒙古舞蹈视频

  老师与同学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蒙古舞蹈!

  四、升华

  1.升华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比较好,特别是女同学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但有个别男同学在唱歌时,对歌曲的节奏速度掌握不准确。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牧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

  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频,请学生初步聆听音乐。边聆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互相讨论后得出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我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接着,我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我会进行歌曲的范唱。在唱之前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它的节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可知:歌曲中为我们描绘了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以及羊群。通过这样的`景象带给我们听者愉快的心情。我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接下来,学唱之前,我会先让学生们进行发声练习(1 2 | 3 2 | 1 — ||并练习两组)以此来保护嗓子。而后我会通过先带领学生唱谱后唱词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教唱。在此我也会进行提问“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分类中的哪一个呢?”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属于以前学过的短调,有的可能会说不知道。借此我会顺势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板书(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并带有独特的装饰音的音乐特点。这里也会简要复习短调的音乐特点,节奏整齐,结构规整,多为叙事性歌曲。并提醒学生长调短调的区分)。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掌握长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区分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歌曲。

  最后通过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与学唱学生们已经可以对歌曲进行完整的演唱。那么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完整的演唱歌曲《牧歌》,在唱的时候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牧歌》描绘了几个意境或形象呢?”这时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只有一个音乐形象。就此我会顺势说出本节课就是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板书(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这时通过刚才的聆听与学唱学生已经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并已经学会了歌曲。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并顺势引导学生歌曲的情感是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并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这样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就显露无疑了。

  最后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齐唱歌曲,并表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法,这样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并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对节拍进行改编,从而改变歌曲的强弱。(歌曲原是4/4拍,在这里可以改成4/3或4/2拍)。而后我会对学生的改编进行评价。而在评价的时候,我会打破以往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编创的能力,并符合新课标评价的多元化。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的记忆。并进行情感升华,(请学生在课后自行分组共同为本节所学歌曲《牧歌》编个舞蹈,下节课互相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使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建立起友谊。

牧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

  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频,请学生初步聆听音乐。边聆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聆听,互相讨论后得出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我会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接着,我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我会进行歌曲的范唱。在唱之前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它的节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可知:歌曲中为我们描绘了蒙古草原的蓝天、白云以及羊群。通过这样的景象带给我们听者愉快的心情。我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接下来,学唱之前,我会先让学生们进行发声练习(1 2 | 3 2 | 1 — ||并练习两组)以此来保护嗓子。而后我会通过先带领学生唱谱后唱词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教唱。在此我也会进行提问“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分类中的哪一个呢?”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属于以前学过的短调,有的可能会说不知道。借此我会顺势说出这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板书(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并带有独特的装饰音的音乐特点。这里也会简要复习短调的音乐特点,节奏整齐,结构规整,多为叙事性歌曲。并提醒学生长调短调的区分)。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掌握长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区分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歌曲。

  最后通过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与学唱学生们已经可以对歌曲进行完整的演唱。那么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完整的演唱歌曲《牧歌》,在唱的时候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牧歌》描绘了几个意境或形象呢?”这时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只有一个音乐形象。就此我会顺势说出本节课就是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板书(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这时通过刚才的聆听与学唱学生已经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并已经学会了歌曲。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并顺势引导学生歌曲的情感是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并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这样设计不仅可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就显露无疑了。

  最后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齐唱歌曲,并表达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法,这样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并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对节拍进行改编,从而改变歌曲的强弱。(歌曲原是4/4拍,在这里可以改成4/3或4/2拍)。而后我会对学生的改编进行评价。而在评价的时候,我会打破以往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编创的能力,并符合新课标评价的多元化。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的记忆。并进行情感升华,(请学生在课后自行分组共同为本节所学歌曲《牧歌》编个舞蹈,下节课互相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使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建立起友谊。

推荐访问:牧歌 说课稿 菁选 牧歌说课稿 菁选3篇 牧歌说课稿1 牧歌说课稿八年级 牧歌说课稿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