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地震中父与子》说课稿3篇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4-13 14:20:03 本文已影响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父与子》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地震中父与子》说课稿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七、说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 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xx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第四板块:说板书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4

  一、 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台。在这个*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5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鲁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讲述了人们对*的爱戴,怀念之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 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读出“父与子”的情

  1、谈话引入。(介绍一位让你难忘的人。)

  2、播放课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揭示课题,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始以提问方式引入,给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通过课件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4、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学生读书前讲清楚读书要求,读准音,读通句。遇到问题做上记号,想办法解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5、交流学习收获。(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6、抽生读课文。(学生读后,其他学生夸夸读的好的地方,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时也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抽生读,是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的品读。读人物的语言,品人物的思想。]

  (二) 说“父与子”的的情

  1、换课题。(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那种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给它改一个更好的题目。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很好,你就读课文,提出理由来。怎么读,拿出笔来,一边勾画一边批注找出根据来。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学生汇报。(告诉学生发言的方法:先亮明观点;再从书上找根据;最后讲道理。培养学生有序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克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三言两语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什么这么改?牵引学生去寻求答案。因为别的父亲都绝望了,离开了,只有他,还那么执着;38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吗?儿子在面临生存的机会却让给别人。所以我要说他们了不起。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学生还可以改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设计意图:老师问学生换不换题目,其实是“醉翁之意”。通过这么一个似呼不着边际的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三)写“父与子”的情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2、展示学生的佳作,让学生与文中的父子达到心灵的交融。

  3、作业:将生活中你最难忘的人,选一两件事把他(她)记下来。回到课文开头,首尾照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6

  尊敬的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10级中文一班的程宇萌,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我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反复吟诵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台。在这个*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主互动*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xx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其次,我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从而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四)读写融情,主题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

  然后升华主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不论天塌地陷、世事变迁,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总会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你,还愿意不离不弃的守着你直到生命终止。这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地方有父母、有亲人,是他们带给我们温暖和爱。而爱,会使人坚强;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那么,

  让我们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读演结合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演,去解决问题,理解应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议穿插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上我贯彻指导思想,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①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②说说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哪里看出来?③课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小组长安排好组员的分工合作学习,教师再加以引导,特别关注中差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情感体验,增强语感。)

  (三)展示交流,体会父子了不起

  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切入,灵活运用以下这四种方法:

  ⑴读一读,读出真情

  课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通过抓住父亲动作描写,进行对比读、想像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的读来凸现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读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艰辛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让学生还能读懂什么?通过“挖”与“掰”、“抱”、“拣”的动作对比演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辛。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涵,也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这就是*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实感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写,体会一位历尽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高大形象。

  ⑷议一议,议出信念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进行挖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找出文中的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3次,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小结写法,过渡引出。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使学生明白学习描写人物类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等方面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总结延伸,升华感情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小练笔:

  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面,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只有14个7岁的小伙伴,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我让学生写在课前准备的爱心卡上,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写,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评价修改,最后让小组内互评互改。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五)设计作业,阅读链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爱

  父亲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七、说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

  尊敬的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10级中文一班的程宇萌,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我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反复吟诵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台。在这个*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主互动*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xx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其次,我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从而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四)读写融情,主题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

  然后升华主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不论天塌地陷、世事变迁,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总会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你,还愿意不离不弃的守着你直到生命终止。这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地方有父母、有亲人,是他们带给我们温暖和爱。而爱,会使人坚强;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那么,

  让我们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2

  一、 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台。在这个*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重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立目标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高段阅读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组教材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是: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借助图片感悟文本,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结合课文,感知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我将“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体会父子之间的信任。”确定为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是怎么描写人物,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联系学情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写法入手,初步感知;(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四)迁移仿写,体会信任;(五)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开课伊始,我会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一组关于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惨状的图片,问学生:“看完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看后的感受。这样的导入不仅把学生很快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并且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接着进入新课学习:“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在这可怕的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写法入手,初步感知

  “课题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对父与子。”(板书:父子)由课题中的“父与子”引入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自读之后,交流“作者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样的设计,紧扣本组预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一入文,就关注到描写人物的方法。在交流了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之后,进行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

  除了人物的描写,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字比较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和12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找出文中出现的数字。接着,想一想数字在课文中代表的含义,试着用这些数字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数字的提示下,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将根据学情,顺学而导,具体的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

  (1)聚焦第一组数字(30万人,不到4分钟),学生通过对比,应该能体会到地震的突如其来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了这样的体会,再来读第1自然段,相信会读得更好。

  (2)聚焦第二组数字(8、12、24、36),引导学生想象:“看到这些数字,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学生通过数字引发想象,初步感受到父亲形象。由此再回到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学习。“仔细读读句子,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特别打动你?”学生默读后,应该会抓住句子中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外貌,体会到父亲的艰难、疲惫、焦急、无助、坚持,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对儿子的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在交流体会中,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自主品读,体会,交流后触摸了父亲的内心情感,然后再创设情境引读句子,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慢慢丰满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父亲这么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我!这时,把这几句话变成小诗,创设情境:看,这段文字不正像一首向父亲表达敬意与赞美的"小诗吗?出示: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聚焦父亲的语言。父亲在挖掘的时候,有人劝阻他,父亲是怎么说的?学生找出父亲的三句回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看似简单重复的回答,其实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三句话一样吗?”“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由恳求到焦急直至有点崩溃的心情变化。接着进行排比式的导读,串联起三句回话,让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父亲的情感状态中,急父亲所急,担心着父亲的担心。

  然后,我继续追问: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引出文本的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时设身处地地模拟对话,交流,学生很快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父亲信守诺言,这是因为如山的父爱。(板书:爱)

  (四)迁移仿写,体会信任

  学生读懂了父亲的内心,树立了伟大父亲形象之后,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体会父子之间深深的信任。“想象一下:儿子在废墟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随时可能遇到危险,这36小时,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呀!”再次出示之前的小诗,“这个儿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_______/他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人再愿相信他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仿照描写父亲的小诗,写写儿子。通过练笔,学生再次感受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加深对信任的理解。这时,再读被发现后,儿子和父亲的对话,从儿子的语言中,就会体会到正是因为对父亲的这份信任,(板书信任)才让儿子那样的勇敢、坚强、无私。

  (五)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父与子哪儿了不起?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再次点出本文写法:“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一定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利于作者运用的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也能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人物,用上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这一环节再次回扣开头,点出了本组的训练重点,关注到写法上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爱

  父亲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

  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

  影音)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

  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8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鲁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讲述了人们对*的爱戴,怀念之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 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读出“父与子”的情

  1、谈话引入。(介绍一位让你难忘的人。)

  2、播放课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揭示课题,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始以提问方式引入,给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通过课件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4、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学生读书前讲清楚读书要求,读准音,读通句。遇到问题做上记号,想办法解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5、交流学习收获。(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6、抽生读课文。(学生读后,其他学生夸夸读的好的地方,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同时也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抽生读,是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的品读。读人物的语言,品人物的思想。]

  (二) 说“父与子”的的情

  1、换课题。(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那种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给它改一个更好的题目。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很好,你就读课文,提出理由来。怎么读,拿出笔来,一边勾画一边批注找出根据来。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学生汇报。(告诉学生发言的方法:先亮明观点;再从书上找根据;最后讲道理。培养学生有序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克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三言两语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什么这么改?牵引学生去寻求答案。因为别的父亲都绝望了,离开了,只有他,还那么执着;38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吗?儿子在面临生存的机会却让给别人。所以我要说他们了不起。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学生还可以改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设计意图:老师问学生换不换题目,其实是“醉翁之意”。通过这么一个似呼不着边际的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三)写“父与子”的情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2、展示学生的佳作,让学生与文中的父子达到心灵的交融。

  3、作业:将生活中你最难忘的人,选一两件事把他(她)记下来。回到课文开头,首尾照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9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3)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实,但令人震撼。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2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4)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1

  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非常感动。它讲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那种无私的爱。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常不太爱说话,不喝酒,也不吸烟。父亲对我管得特别严,不过,不像别的家长一样,一个劲地逼孩子学,学,学,让书山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而我的父亲,对我却是该学则学,该玩就玩。

  我与父亲很少说话,我们父女俩一天也说不上十句。我特别羡慕邻居清雯,他的爸爸整天乐呵呵的,儿子长儿子短的说个不停。父子那个亲热劲儿就甭提了。每次看到这些,我心里总是酸溜溜的。我总觉得:也许我是个女孩儿,爸爸才不想和我说话的。可是,转念一想:爸爸还是经常给我买好吃的;我生病了,是爸爸在病床前寸步不离的守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独自骑车到农村外婆家去。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辆大卡车堵在了路中间。本来公路就很窄,两边又是深沟。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干脆从路边推过去吧!我推着车子,小心翼翼地挪动着双脚。突然,脚一滑,一下子摔到了地上。车子正好压在脚腕上……我强忍着疼痛,用力扶起车子,赶紧调转车子,回家去了。

  到了家,脱下鞋来一看,脚腕都肿了。痛得我汗都下来了。父亲见了,着急地说:不行,这得去医院。可是医院离我家很远,自行车又让妈妈骑去买绷带了。父亲二话没说,背起我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又是拍片,又是缠绷带,抹酒精的。连吓带疼,我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父亲正坐在病床前发呆,看我醒了,高兴地只说了一句:醒了!就去叫医生了。我一看,桌上的饭已冰凉冰凉了。

  医生说可以回家了。我在家里躺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只看到父亲进进出出那忙碌的身影。

  几天过去了,我的脚好了。父亲额上那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我仔细端详着父亲,发现父亲似乎苍老了很多。父亲,这就是疼爱我的父亲!

  一首歌唱的好: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父爱无声。感谢父亲,感谢您对女儿那无私的爱,感谢您对女儿那浓浓的情!父亲,您就是我登天的云梯,您就是我依靠的大树!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2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文章,我的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我明白了阿曼达的父亲,在一场地震中父亲为了救儿子,挖了长达三十八小时,而儿子夹在三十八小时的黑暗中,没有食物、水和阳光,在这种情况下,阿曼达不但自己没有害怕,还试图让其他同学也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从这两个地方让我觉得这位父亲和儿子非常的了不起。

  想到了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和我们的家长做的都不够好,就先说家长吧,我们现在的家长做得很不好,比如,就像《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有的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一幕都是边哭边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假如他们的儿女还活着,可他们却只是喊一喊,而不是积极想办法救他们,那不就是等于把他们往死亡的边缘推吗?所以,应该让大人们也去学一学阿曼达的父亲,遇到什么事,都要努力去见到自己的儿子。只有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大家才能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而半途而废只会让近在眼前的胜利果实变成泡影。就好像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畏缩不前,结果什么也学不会。

  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吃饭时想、走路时也在想着这道题,甚至有时走路碰到电线杆都不知道,还想电线杆低头道歉。正是凭着这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终于解开了是解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确实缺少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和地震中的阿曼达父子一样,不怕困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3

  看到题目时,我不由得想起了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一幕幕感人之深而又悲痛无比的画面……我便怀着这样的心境缓缓地读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读完后,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刺了一下,泪流满面。

  这篇文章的主要资料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自我的生命用手去挖掘,最终救出了儿子的事。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处地方让我深受感动,影象深刻。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句话时,我被这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虽然当时有许多人都上来劝阻,但文中的父亲明白他常跟儿子说,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齐。所以不听劝告,还是依然用手挖掘。这时候,也不禁令我想起了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幕:

  有一个父亲从12号午时就开始挖,用手,一个人挖,什么话都不说,默默地挖,很快双手就流血了。他没注意,只是不停地挖。之后*来了,看他那么惨,双手指甲掉光了,让这个父亲别挖,他们帮他挖。他不说话,一个人继续挖。于是*和他各挖各的。

  挖了三天三夜,不吃东西,偶尔喝点水。从不说话,不哭也不叫。

  第三天夜里挖出来了,他忽然笑了,很温柔地笑,可是他儿子已经变形了。

  他叫*一齐,抬开预制板。把儿子挖出来,轻轻放在地上,找来水和纱布,给儿子擦身子和梳头。很轻,很温暖,他始终微笑,*看到都想哭,又不敢劝他。

  擦完,他就把儿子抱起来,坐着,两个人,父子。坐了一夜,也不和别人说话,偶尔亲亲儿子。

  天亮了,运尸体的车来了。他拿了一个尸体袋,把儿子装进去,别人要帮忙,他都拒绝了。

  然后,抱起装儿子的袋子,把儿子抬上车。这时候,他突然大叫一声,那种穿云裂石的声音,在场的*都以为他疯了。上去拉他,他很快*静了,说:“我没事。“

  他把儿子放好后,跳下车,抓了一朵野花,放在装儿子的袋子上,说“儿啊,爸爸再送你一程”。

  然后,关门,目送车子离开,一个人转身走了。

  *说,他两手食指的第一节骨头都没有了。

  多么坚强的父亲,多么伟大的父爱,想到这时,我眼泪止不住了,冲到正在看电视的爸爸的怀里,呜咽的说:“爸爸,

  我爱你!”。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必须要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做个乖巧懂事的好儿子。我要每一天都能看见爸爸的笑,我要我们一家人能永远欢乐的生活在一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4

  人们都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但我觉得父爱也毫不逊色,父爱比母爱更要伟大。《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就谱写了一曲父子情深的颂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就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许多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位年轻的父亲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挖掘,最后终于从废墟里救出了自己的儿子以及儿子同伴的故事。

  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就被文中这紧张动人的情节吸引住了,好像我就在这位父亲的身旁,关注着这对父子的命运。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是灰,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这时,我思绪万千,他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吗?他的儿子还活着吗?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种画面:一位父亲满头蓬乱的头发,一双手滴着血仍在挖掘,不时还听听石头下面有没有儿子的声音,瓦砾划破了他的衣服。当我又读到:“当挖到第38小时他找到了儿子和儿子的同伴。“这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许多同学的心里都非常的高兴,为这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也和文中的父亲一样的关心我。记得前年十二月份,爸爸因事外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车祸,爸爸在医院经常操心我的学习和身体。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于是,我便到医院去问爸爸,虽然病魔和痛苦折磨着爸爸,可他还是忍着疼痛给我想数学题,大约过了十分钟,爸爸终于想出来了,便给我讲解,第一遍我听不懂,爸爸又给我讲了好几遍,直到我听懂为止。当我理解了这到题时,爸爸抚摸着我的头欣慰的笑了。

  我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爸爸感到骄傲、自豪。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5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里面说道: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一位父亲经过三十八个小时搜救后,找到自己的孩子,而儿子又做出惊人之举,先让同学们出去,他后出去,他不怕,非常镇定。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啊!勇敢的父亲是多么“失常”,而这“失常”更显伟大。父亲为了儿子,遵守对儿子的诺言: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其他父母绝望地离开,只要父亲在挖掘,因为他坚信,孩子在等他。他挖了三十八小时,那是非常了不起,在这三十八小时内,儿子战胜了不吃不喝不睡,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会来救他,也会救同学;他不怕黑暗,因为父亲的诺言使他心中温暖,仿佛看见光明。儿子为什么让同学先走?是因为儿子知道爸爸在废墟上面,儿子也具有舍己救人的好精神。所以,爸爸和儿子都十分的了不起。

  我,在家是位小公主。学习时,遇到难题就空出来不做了;或者有时心情不好,把作业本往桌子上一扔,“砰”的一声,踹开门去玩了。可自从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改变了。有一次,因为小伙伴耍赖,我玩游戏输了,我愤愤不*。一回到家又被妈妈叫去做数学题,我更不高兴了。这时,我正好遇到一道数学题不会,加上心情超极不佳,正想扔本子,可我的脑海中激荡起地震中那位父亲在挖掘儿子的身影,那身影仿佛在提醒我:想一想,不思考的孩子,成绩一定不会好的。只会依赖别人,还乱发脾气,这样更不好。我认真地想了一想,会写了,我欢呼着,小小的心充满着欢乐。

  如果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又不轻言放弃,那么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题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6

  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94年在美国的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伴的动人故事,表达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我就会想到我们伟大的周思来*,他们都有着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的这种精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要学习他们这种在危险时,先让别人得救,自己再得救。还有这句话”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很危险,但这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自己的儿子,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父爱是无私的,很珍贵,一但失去就不会回来,我们要珍惜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7

  今天,咱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文章重要讲美国洛杉矶产生了大地震,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不顾自己生命保险,当儿子及时获救时,却让父亲去救其余14个同窗的感人故事。

  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拦阻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衣服褴褛不堪,到处是血迹。”父亲不顾本身安危,冒着性命危险,挖废墟救自己的孩子,并挖了足足36个小时。然而这位父亲并不倒下,一句话支持着他持续挖下去,救本人的孩子。我不禁为这么巨大的父爱所感动。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拦路虎”,然而只要我们去大胆地面对它,有坚决的信念,就什么都不怕了!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来。这时,我想起了爸爸告知我的一句话:“只有保持,终极就能胜利。”于是我又开端思考,过了一会儿,我终于把这道数学题做了出来。当我通过自己的尽力做出了这道题,我的心里真是开心极了!

  记得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感到很吃力,单词背不会,课文也不会读,于是我很自大,对英语也越来越没有兴致。后来,妈妈告诉我,只要你天天坚持背5个单词,你的英语成就一定会进步的。于是,在妈妈的激励下,我坚持每天背单词,经由一个学期的坚持,到期末测验的时候,我终于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这两件事,我清楚了一个情理:做事件要有恒心、有毅力,只要贯彻始终,最终就会成功。我一定要像文中的父亲学习,面对艰苦的时候,要英勇,不抬头,坚定不移,就必定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8

  一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我深受感动,感慨万分。

  文章讲了在美国洛山矶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奋战38小时,挽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事。它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赞歌!这位伟大的父亲曾经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多么坚定,这位伟大的父亲又是多么有责任感啊!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想这位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真正的男子汉。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父爱亲情,尤其文章的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什么说他们“了不起”呢?那“了不起”又是什么意思?……一大堆问题在我脑海中回荡着。我经过百般思考,终于明白了,“了不起”的意思就是“good(棒)”,父亲的good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good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伙伴的责任感。是啊,做人就要做一个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掩卷沉思,我的父亲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我年龄还小的时候,上学起得太早,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不可能也起得这么早。我只好拿些钱去买饭了。可这一天正下着大雨,我叫醒爸爸送我去上学。爸爸起床后,我一看表都六点半了,就嚷着:“晚了,晚了,我不去了。”爸爸看我生气了,二话没说,就抱起我向学校奔去。可是,到了学校才发现“忘带钱了”。哎,只好挨饿了。但是父亲到了家发现我没带钱时,却又拿着钱,冒着疾风骤雨又赶回学校,要知道,我家距离学校足足有六里路啊!当他到了学校时,浑身都淋透了,真像个“落汤鸡”。在场的人都感动了。我的眼睛噙满了幸福的泪水。

  啊!同学们,我想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定会被感动,那么就让我们送给那些深爱着我们的父亲一首诗吧——

  谁言母爱大,我言父爱深。

  勤奋加努力,报答养育恩。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9

  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使我非常佩服阿曼达和阿曼达的父亲的精神。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儿子被困在废墟下,他的父亲坚决克服困难从废墟下救出儿子的动人故事。赞扬了在危难之中父子之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的执着的信念,以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当我读到“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时,我感受到阿曼达的父亲对儿子说的话而坚信阿曼达正在等他。

  当我又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我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孩子,不停地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不管自己受什么苦难,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即使放弃生命。

  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爸爸也像阿曼达一样关心我。那一次,我跟爸爸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回来的时候,天上刮起了大风,我冷得发抖。爸爸见了,二话没说就把自经济的大衣脱给了我。回家后,爸爸被冻得发紫。妈妈问爸爸有没有事,爸爸说:“没事,儿子没冻着就行”我从中感受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决心,许多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都可能完成。所以干什么都要有决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10

  坐在窗前,我合上语文书。学了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的心中汹涌澎湃,深深地为伟大的父爱而震撼,而感动。

  这是个很动人的故事,讲述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被压在了废墟下面,他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不顾挖掘时间之久,不顾挖掘之艰辛,不顾他人的劝阻,在废墟中拼命挖呀挖……他没有放弃,挖了整整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位同学,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这是一位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父爱,是伟大的,是深沉的,又是神圣的。文中年轻的父亲与儿子在灾难中上演了感人的一幕。他们对彼此的信赖,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信念的力量如此巨大,父爱的力量如此伟大,它们共同支撑起父子间深邃的情感世界。那位父亲挖到第38个小时,我想:“他一定筋疲力尽了吧?是什么让他坚持挖到第38个小时?”答案就是父亲对儿子深沉、伟大的爱,还有他对儿子的信任。父爱,像春雷,滋润着娇嫩的花朵;父爱,像春雷,惊醒了沉睡的小草;父爱,是伟大的,深沉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20xx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5岁半的小女孩被埋在了废墟中,她的父亲知道了,在废墟中拼命挖了三天三夜,最终,在消防队员们的帮助下,救出了那位小女孩。这位小女孩的爸爸不是和课文中的那位父亲一样?对子女的都是深沉、伟大的爱!

  这些伟大的父爱,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对我如山般的父爱:我生病时爸爸焦灼的眼神;放学回家时爸爸焦急地等待;雨中为了不让我淋湿而把我揽入宽阔的胸膛;每次出差为我带回美味的巧克力和一本本精美的书籍……

  阅读着,我泪如雨下;感悟着,我思绪万千。父爱无疆,*凡而又伟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注意取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

  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我深知自身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摸索,使自己进步也为了使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

  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

  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我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就以一条主线两个版块整体规划,一个版块就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个版块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儿子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三)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四)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激情引读便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1)自由讨论: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2)回放画面: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总结提升: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挖父爱如山

  了满脸灰尘布破

  不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起不论……总……

  子:等父子亲情

  (六)渗透写法,指导习作。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以及神态描写,并告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也要加以运用。

  (七)作业布置,巩固拓展。

  摘抄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的句子。

  静下心来反思我的这堂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1、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稚嫩,尚不够丰满。

  2、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不够熟练。在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准备了一段非常贴切、感人的背景音乐《生死不离》,它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可是在播放时,却未打开,真是遗憾至极。根据教学的需要,我要适时出示幻灯片,但我却时常在翻页时一下就翻了两张。

  3、由于感冒,精神不佳,教学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与学生的情绪。

  4、由于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给了学生充分说的机会,耽误了时间,导致最后用“不论……总会……”说话训练的环节省略了,课堂积累语言,写作业也留到了课外。

  5、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与评价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综观这堂课,我自认为是相当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6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除了*时的安全教育课反复强调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学科教学中也能很巧妙的渗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四年级下册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要学习孩子的镇定,父亲的坚持,最终父子劫后团聚,真是了不起。找准时机让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在危险的时候怎样脱离险境?在让学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识给大家做介绍,在学校组织的安全演练中,学生就不会是茫然的跟着跑,而是自然的运用知识进行练习。我在上阅读指导课《爱的教育》让学生谈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时,有学生提到了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获勋章的小英雄》,这个故事讲了老师带大家到市*大楼参加一个颁奖仪式,*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叫皮纳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儿童的事迹,并授予他勋章。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时机提出质疑:在那么湍急的河水里,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难,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下去救人,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误救人的时间,小孩子又不会做出盲目的牺牲。

  以上事例说明,安全教育其实是可以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既不是让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获得安全的知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7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讲述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的情节并不复杂,最大特点是以“情”字贯穿,尤其是几处对父子俩的语言描写,情真意切,极其感人。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在文中,父亲说的“你是来帮助我的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贯穿全文。故在教学中,我紧紧地抓住这条感情线,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俩之间的对话,从而感受到爱的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阅读感悟还不够深入充分,对父爱的理解也只是存在表面层次。没有触及孩子灵魂深处。此次教学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语言的训练还不够扎实;缺少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讲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

  这学期有幸聆听了我们组的骨干教师马忠彩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时感触颇深,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借此机会原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探讨。

  亮点之一:理解多元,朗读个性化。

  课文中出现这样一段人物对话: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马老师马上抓住这段人物对话进行朗读指导.马老师紧紧这段中“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三句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该怎样读呢?马老师强调多元理解,个性感悟。再如“阿曼达!我的儿子!”一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声音读出父亲喜出望外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父亲连续挖了三十六个小时,又饿又累,应该压低声音放慢速度体现出悲喜交集精疲力尽的感情。还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时间的退役该怎么读有的学生觉得应慢点读,因为父亲累了,有的认为应该快点读,因为父亲已经等不及了.马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可以说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掀起了这节课的高潮。

  亮点之二:读写结合,深入研读。

  朗读升华,已然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听课人无不被马老师纯熟的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所折服。但学完文本后,马老师又把文本当成了凭借,适时的进行读写结合。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里只写了人物的动作“挖”,那你能想象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吗?请同学们拿出写在作业本上。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想象一心只想救儿子的父亲,想象非常合理。语言催人泪下!情感。练笔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了,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让学生收益无穷呀!

  课程改革大潮中,每个有志于小学语文的改革者都在艰难探行。而马老师却能不露斧凿痕迹,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水乳jiao融,实在让人叹服不止,名师就在我们身边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2个句子来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纵观全文,坚定、执着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一课时之内要把父与子两部分内容全部上完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我将本堂课的着眼点放在父亲对儿子的爱上。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通过自己反复诵读全文,我将课堂的突破点确定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画面的教学上。抓住这一文眼,让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句子的诵读、揣摩、想象来提炼父亲这一形象,从而体会情感,以次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通过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体会父亲长时间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劳累;再接着从旁人的不再阻挡上感受父亲的行为已经超出常人想象,读出他这种行为的不可思议;继而通过文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去想象父亲在挖掘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去体会父亲沉甸甸的爱和精神、肉体的双重痛苦;同时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

  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再体会到这些之后进行朗读训练的指导,使朗读训练的指导不在流于指导朗读的技巧上,而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使学生心理上受到震撼,从而发自内心的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

  当然,以上这些仅仅是自己在课前对课堂效果的预设而已。在课堂实践中,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而这些遗憾有来自于自己对课堂的预设不足的,也有自己对这堂课准备不足的,当然也有自己应对实际课堂时教学经验不足之处。以下是自己针对这堂课教学的一点反思:

  一、时间分配不当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而不能立体地感性地理解父亲的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的教学中,想通过这两句话的学习,让学生立体、丰富地感受父亲的伟大形象。但是,在教学中,我在前面一句话的教学上,花的时间不够,尤其是对“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几个时间的理解上,没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会、想象这其中的时间之长,过程之痛苦,父亲心情之复杂以及当时情况之危急,而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去感悟时间之长,忽略了其他的几点,使得学生的感受仅仅停留在了时间之长上,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所以在朗读上学生的提升也并不是十分明显。

  二、在朗读指导时学生读不到位,没有做应有的范读。

  语文课教师的“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教师的示范朗读(也包括播音员的朗读录音),是给学生做榜样的。这作为参照,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对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几处时间的描写来体会父亲为了救儿子而挖掘废墟的时间之长,过程之痛苦,心情之复杂,但是由于课堂上自己预设的不充分,使学生未能切实领会到这一些,导致学生朗读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我自己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范读的必要性,没有在这个时候给学生做示范朗读,给课堂留下了又一遗憾之处。由此想到,教师正确、适时的范读能够把课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范读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反复朗读教材,把课文读懂读熟,全面了解并熟知课文的基调,同时也只有在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感悟读好时,教师才能适时地由自己来范读,以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堂本身就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艺术,只有在课堂中不断地暴露自己的缺点,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日趋成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6)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10篇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1

  一篇文章,或者说是一篇好文章,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真谛,而《地震中的父与子》告诉了我们父爱的伟大。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他人劝阻,历尽艰辛,用了38小时,徒手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幸存同学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地发起深思来,父亲为什么不像他人那样哭过、喊过后就走了呢?父亲的爱如山一般,它是那样的深沉。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事例呢?读了这篇文章,我头一回开始注意起我的父亲来。

  那是一个非常冷的星期三,刚刚下过雪,北风呼呼的`吹着,那叫个冷呀,把人冻得鼻头发酸,两脚发麻,整个身体瑟瑟发抖。照常来接我放学的父亲见了,默不作声,只是把自己的帽子和手套摘了下来,并给我带上。坐上电动车,靠着爸爸温暖的肩膀,我渐渐感觉身体暖和起来。可是,走着走着,我感觉到了爸爸温暖的肩膀慢慢变得冰冷起来,我开始还没有注意,后来爸爸身体抖了一下,我才感觉到。我暗暗落泪,并为爸爸带上了帽子。

  其实父爱融化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伤心时,一个宽厚的拥抱;虚弱时,无微不至的关怀;开心时,一个欣慰的笑容……这些不都体现了伟大的父爱吗?放眼望过去,有多少父爱,是因为保护子女而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事例多如牛毛,但是它们无一例外体现了父亲的伟大。

  父爱,或许并不起眼,但是,请不要忽视它。它虽然不像母爱那样柔情,但是它是严肃的,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好好珍惜父亲的爱吧。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2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被这父子情深感动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1994年的一天,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三十万人在几分钟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一位父亲安顿好妻子之后,奔向儿子那已是一片废墟的学校。他哭喊过后,猛地想起自己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便开始不顾一切地挖那片废墟。在挖的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来劝他,阻止他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挖到38小时的时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个同学。一个安全出口开辟出来后,父亲叫儿子出来,儿子却让同学们先出去。大家全都出来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抱在了一起。

  读了这篇文章后,感受有很多。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也明白了很多:天下的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子女,但远远没有中的父亲做的好。中的父亲为了儿子可以不顾一切,而且信守与儿子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这个信念,父亲可以不顾一切地救儿子。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像那位父亲一样,以那位父亲做榜样,向那位父亲学习!儿子做得也非常好。小小年纪就懂得先人后己,不自私、自利;而且不惧怕死神的到来,让别的同学先上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广大少年学习!

  如果天下的父母都与那位父亲一样;天下的孩子都与那位儿子一样的话,那天下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3

  爱的感受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子,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与儿子的同学,歌颂了伟大的父爱与浓浓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马克汉林,他是一他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00万人演讲了4000次,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等,主要作品《地震中的父与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尽管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他心里总是想着“不管发生什么我总要和你在一起。”这种念想使它救出了,他的儿子与儿子的同学。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太阳般的执着月亮般的清澈。各自有各自的语言和疼爱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家营造一个幸福缔造一个未来。大树般的伟岸花枝般的温柔。沉默地话语藏着深沉的爱。芳香的惦记藏着无私的情。微风般的和煦白云般的轻绕。拍却孩身上的尘土漂洗孩身上的的污点。缓缓柔情恋恋亲情。捂暖一颗受冷的心。拯救一个远离轨道的灵魂。

  博兴县实验小学 五年级一班 贾艺涵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4

  今天,我学习了第17课《地怎中的父与子》,令我沉思不已,心灵久久无法*静,也使我更深切的了解父爱的伟大。

  课文是这样的:在1987年的一天,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使十几万人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不同的伤害,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靠着对儿子许下的承诺,不顾自身,勇往直前,足足挖了36个小时,最终就出了在废墟下的儿子和同学。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看后,大家有何感想?是否觉得这对父与子非常不可思议,他们靠着对对方独有的信赖造就了不可想象的奇迹。父爱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总是带给我们独有的感受、父爱犹如大山,总是带给我们永恒的力量、父爱犹如一块价值不菲的玛瑙,总是带给我们一种安全;父爱也许母爱那样含蓄,却是那样的深沉,天底下的父亲一样的,他们总会用同一种心去给予给我们不同的爱,我的父亲也是那样的伟大,却又是那么凡尘。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津津有味的享受着带给的愉快,“叮咚”门铃响了,我打开门,又进入了多彩的游戏世界里,爸爸急匆匆的做下饭就急匆匆的走了,走前说:”宝贝,爸有点事,自己把饭吃了。”可我的”馋嘴”又发作了,非要让爸爸给买汉堡,傍晚,累喘如牛的爸爸回来了,手里拿着汉堡,我心安理得的吃着汉堡,后来才知道爸爸晚上要开好几个会,这汉堡是爸爸”长途跋涉”得来的,我哭了,我第一次才感受到父爱也是那么庞大。

  我爱父亲,胜过一切我最爱的东西。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5

  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啊!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包围着你的身体。古今中外,赞美母爱的文章、诗、歌确实不少,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种爱,那便是父爱。

  父爱是贴心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自从我们班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我似乎对这句话解得更深刻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到废墟里救儿子,经过38小时的努力,他终于凭着坚定的信念救出儿子和儿子的13个同学。

  的确,父爱是伟大的。这位父亲给儿子说过的一句不起眼的话居然让儿子在困境中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自己也有了坚持到底不放弃救儿子的信心。

  有一句话说得极棒;阳光总在春雨后。是啊!不经历风风雨雨怎能会见彩虹呢?人生本来就是和挫折、困难作斗争的。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事要有坚持到底不放弃的信心;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儿子那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因为你进困难就退,你退困难就进!

  哦!只要你细心去品味,细心去感受一定会发现父爱在那,懂得父爱是什么!因为父爱无处不在,就在你身边!

  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啊!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包围着你的身体。古今中外,赞美母爱的文章、诗、歌确实不少,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种爱,那便是父爱。

  父爱是贴心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自从我们班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我似乎对这句话解得更深刻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到废墟里救儿子,经过38小时的努力,他终于凭着坚定的信念救出儿子和儿子的13个同学。

  的确,父爱是伟大的。这位父亲给儿子说过的一句不起眼的话居然让儿子在困境中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自己也有了坚持到底不放弃救儿子的信心。

  有一句话说得极棒;阳光总在春雨后。是啊!不经历风风雨雨怎能会见彩虹呢?人生本来就是和挫折、困难作斗争的。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事要有坚持到底不放弃的信心;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儿子那样;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因为你进困难就退,你退困难就进!

  哦!只要你细心去品味,细心去感受一定会发现父爱在那,懂得父爱是什么!因为父爱无处不在,就在你身边!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6

  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去救埋在废墟底下的儿子;一位年仅七岁的儿子在绝境的情况下临危不惧,鼓励同学。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境遇中,把脱险的机会让给别人。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绝境中互相信赖,互相依靠。这种种举动就是因为一个珍贵的东西支撑着他们,那就是——爱。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个故事讲了一位父亲在一场地震后,不顾一切的挖掘废墟,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任何劝阻,历经艰辛,经过长达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父子团聚。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感到故事中的儿子——阿曼达是一位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位爱他的父亲。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位父亲看到废墟后便绝望地离开了,那他的儿子,还有十四个小孩的命运将会怎样?如果阿曼达在废墟下非常害怕、恐惧,认为没有还生的希望,说不定他们早饿死于废墟之中了。

  父亲在救儿子时历经千辛万苦,即使他双眼布满血丝,即使他的衣服破烂不堪,即使他失去生命,他也不会放弃。人们常常赞扬母爱是无私的,难道父爱不是伟大无私的吗?

  这位父亲遵守诺言,决不放弃的精神,和儿子那种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精神会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7

  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更是伟大的。

  夜幕降临了,一片漆黑的夜空中只有几颗眨着眼睛的星星点缀着。这时,我坐在窗前,正在阅读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混乱中,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的妻子后,就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里。那个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了破烂不堪的废墟。可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经过38小时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

  从这篇课文就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儿女们的爱有多深。

  我含着热泪,读到: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仿佛就看见了当时地震后,父亲来到了儿子的学校,看到学校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可能失去了儿子,所以叫着儿子的名字,哭了起来。忽然,他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他有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是呀!这对父与子都是怀着同一个信念,才可以活到现在呀1

  我的父亲虽然没有文章中的父亲伟大,可他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是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勇气。

  记得那是在我6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儿童公园玩,那里友谊太极美观有巨型的“海盗船”,我和爸爸走了过去,可却望而生畏了。爸爸说:“我们去试试看吧!”于是,就硬拉我上了船。我一去,心里就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我看着旁边那些人,呀!真厉害!他们害怕得连头发都竖起来了。我闭着眼睛,不敢向下望。爸爸说:“快抓紧!”船开始起动了。爸爸见我害怕成这样,便说:“我的女儿真是胆小如鼠啊!”我不服气,睁开眼睛往下看,其实也没那么害怕。爸爸这才高兴了,“这就对了嘛,我们玩也要付出代价啊!”我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的胆子变大了,这也是爸爸给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错,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是永远都报答不了!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8

  我看过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让我知道父爱是多么的伟大!文章讲述了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一位父亲的儿子被埋在废墟,经过父亲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文中的父亲爱儿子,才能救出儿子。当其他的父母放弃希望大哭着离开时,这位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努力的挖掘,他知道现在不知儿子死活,要是挖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放弃就没有希望。“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句话让父亲有挖的信念,让儿子有生的希望。这个承诺让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正因为父亲爱儿子才使父亲不顾危险坚持挖掘,才使废墟中的儿子满怀信心的等待父亲的到来。最后他们团聚了。我被这种父爱感动了。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伟大的真情啊!如果不坚持努力挖,就不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看到这位父亲,我不由想起另外一位父亲,他们一家三口在乘坐缆车时发生意外坠入深谷,当人们发现时,孩子被父亲高高举起,他的父母却永远的离开了。正是父亲那有力的,无私的一举,这个孩子成为那次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

  父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无法用任何东西衡量的!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9

  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一位高大威严的人。在挫折时激励着你,那就是父亲。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使我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执着地从地震废墟中救出儿子的感人事迹。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或许,父亲没有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但在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处处感觉到父亲对我们的爱。

  有一次星期一的早上,交作业时我发现几张考卷忘带了,找了好久都找不到。如果不交就是要扣分的呀!我记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冲出教室找刚走不久的父亲。父亲听了以后说:“家里学校这么远,为了几张考卷不值得再跑一趟。而且店里这么忙,哪有这功夫呀?”说完就走了。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含着泪,低头走进了教室。没想到,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在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我当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那正是我的父亲。我走出教室,在父亲递给我考卷的那一瞬间,我手在颤抖,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在我心中父亲就像一个守护神,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父爱,是送给全世界父亲的最高称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我又一次体会到了父爱的含义。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值得敬佩的人!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10

  大家好,我是“笑”家庭的一员——喜笑颜开!我的妈妈叫微笑;我的爸爸是大笑。

  我们家的人各有各的性格,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人性格吧!

  我的妈妈:微笑,她的轻轻一笑让人感到——温柔可亲、情深义重、和谐温顺、甜美神秘;她的轻轻一笑让人对她多了几份好感,她的轻轻一笑让人对她多了几份信任!

  爸爸——大笑,我爸爸天生爱笑,上班的时候笑,公交车上笑,回家还是笑!还有一次差点把我吓死!那天我们一家在看小品大赛,正看的投入忽然——“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着嗓门犹如山崩地裂,爸爸的声音以每秒“9999999999999999999”的速度传进我的耳朵“啊”我叫了一声——差点把我的耳朵“割”了!但他这样乐观让许许多多的人都爱与他做朋友!

  至于我吗——是一活泼的男孩,是爸爸、妈妈的的开心果;我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每天都是喜笑颜开,每天都很快乐!

  大家大致了解了我的家了吧!喜欢我的家吗?如果喜欢就来电告诉我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7)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一场大地震发生中,一个七八岁孩子被埋在废墟中,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情景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情景能融为一体。

  二、阅读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景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课文中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有学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不是白挖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儿子真的死了,也无怨无悔。因为父亲做到了他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人文性。在释疑解惑中进一步明确道理。

  四、升华感情、展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次展现了人文魅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两个简单又跟课文紧密相关的导入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大和给人带来的巨大灾难,“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并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围绕全文的问题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方面来深入课文,品味重点句段。感悟父亲了不起时,先让学生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主要在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如表现父亲了不起的文段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体会36小时有多长,*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6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持和对儿子的爱;其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是要罗列时间进程,让学生品味时间后面隐含的深意;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感悟是对父亲的信任和父亲的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七岁的阿曼达充满力量,坚持等待。从而进一步领会父爱的伟大和承诺这一力量源泉给父子带来的影响。同时小练笔,“想象废墟中的阿曼达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也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对进一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我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情势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极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没有使父亲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能关注到这些细节,教学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太少,没有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一大遗憾。而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思考,要多关注细节,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3篇(扩展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菁选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3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访问:震中 与子 说课稿 《地震中父与子》说课稿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