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8篇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5-02 15:35:03 本文已影响

篇一: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科研项目建议书

  科研项目建议书篇一:科研项目建议书编写科研项目建议书编写纲要

  第一章项目建议书概述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实施地点

  三、项目内容及规模

  四、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五、项目实施设想

  六、配套措施

  第二章项目规划背景及科学意义

  一、现有基础及条件

  二、项目规划背景情况

  三、项目科学意义及目标

  第三章

  国内外科研项目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科研系统现状

  二、项目发展趋势

  第四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纲要

  一、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二、项目生产技术、工艺与设备

  三、建筑方案

  四、配套工程

  第五章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估算

  二、项目资金筹措

  第六章项目进度计划设想

  第七章项目的科学和社会效益

  第八章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主要染污源

  二、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三、结论

  第九章

  第十章

  项目建议书结论与建议

  评审意见

  科研项目建议书篇二: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建议书模板

  密级:

  国防基础科研计

  项目建议书

  项目编号:11位编码,由主管部门根据编码规则生成

  项目类型:所属专题:与规划或指南中的专题一致

  XXXX年一xxxx年

  经费概算:

  总经费万元

  (其中国拨:

  xx万元)

  项目名称:起止时间:

  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只有一个

  移动电话

  联系电话:带区号固定电话,(主)承研单位:只填写一个牵头单位全称,国防科技实验室或

  国

  防科技工

  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承担的项目应在括号内加注

  通讯地址:具体邮寄地址和邮政编码

  主管单位:填写主承研单位业务归口管理部门

  日期:

  xxxx年

  xx月

  xx日

  填写说明

  1.编制样式与格式

  (1)

  A4纸双面打印。

  (单位)的全称

  填报

  (2)封面四号宋体(不加粗),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间距(表

  格除外)。(3)封面普通打印、装订,勿加封皮。

  (4)文档页码应连续、底端居中,并将正文首页作为起始页码

  1。

  (5)篇幅不够,可添加同版式附页。

  (1)

  “密级”按国家有关规定标明。

  (2)

  “项目类型”根据发布的项目指南,按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填写。

  (3)

  “所属专题”应与规划或指南中所列专题一

  2.封面

  致。

  (4)

  “起止时间”按年填写,如

  2010年一2012年,“一”为中

  长划线

  (5)

  “经费概算”填写国拨经费和自筹经费之和。国拨经费为国

  防科工局划拨的中央财政经费;自筹经费应来源于项目单位经营

  性收入或自设科研基金,国家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不得

  作为项目的自筹经费。

  (6)

  “项目负责人”为符合基础科研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的项目第

  一申请人,项目负责人应只有一名。

  (7)

  “(主)承研单位”应填报承研法人单位的规范名称,多单

  位联合承担的只填报主承研法人单位规范名称。

  位”

  填写主承研单位业务归口管理部门

  (单位)的全称,包括国务院有关

  部门,中国科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中央直属企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

  位、国防科技大学牵头承研项目的主管单位,填写项目主承研单

  位。国防科工局局属单位填写国防科工局。

  3.项目基本信息表

  (1)

  “合作单位”应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有任务,需承担项目

  相对完整部分研究内容;有经费,应有合作单位的总经费和年度

  经费概算表;有人员,主要研究人员名单表中应有合作单位人员。

  (2)

  “预期成果”中的“样件”为符合技术要求的用于展示的加

  工制造零部件,包括零件、部件、组件、元器件等。

  (3)

  投入总人年数按项目组所有研究人员的年度工作时间(月

  /

  (8)

  “主管单人年)/12X项目研究周期(年)之和计算

  4.主要研究人员概

  (1)

  填写项目主承研单位和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人员,不

  得填写外协等其他单位的人员。

  (2)

  “职务/职称”为项目参加人员的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不应填写学位,研究生填写“博士生”或“硕士生”。5.

  “承研单位意见”中应签署意见,并加盖主承研单位和合作单

  位公章。

  6.

  电子文档命名格式“项目编号

  _文档类型_项目名称—密级_版

  本日期”标注,如“A0120132001建议书

  XXXXXXX秘密★_20130310.doc”。

  7.

  正式行文报国防科工局。

  8.

  版本修改日期:2012年2月10日。

  国防基础科研项目

  主承研单位诚信承诺书

  我单位已仔细阅读国防基础科研计划相关的管理办法,理解其

  有关规定和要求,现郑重承诺:

  项目材料真实、可靠,所申报的项目未列入国家或军队其他科研

  计划,申报渠道唯一。对因申报内容失实或违反有关规定所造成

  的后果,我单位愿承担相关责任。

  项目负责人:(签字)

  主承研单位:(盖章)

  (盖章)

  年

  月曰

  项目基本信息表

  科研项目建议书篇三:科研项目立项建议书格式

  主管单位部门:

  项目立项建议书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

  申报单位:

  年

  月曰填

  /132/133/134/13

篇二: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2019-08-05摘要: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全?实施,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推动范围更?、程度更深的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军民深度融合,转变经济发展?式的重要切?点。本??先详细梳理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源泉和研究?献,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探寻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内在联系,通分析影响协同创新的深层因素,提出“军转民”和“民参军”两种协同创新模式,对其运?模式进?了深?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协同创新策略。关键词: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当前,我国在国防科技?业领域,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推动范围更?、程度更深的协同创新,是提?我国国防科技创新能?的新思考,体现了国防科技?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本质,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式转变和战???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切?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是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其特殊协同创新功能更为国防科技创新提供了?种新的可能和范式。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在考虑充分技术保密性、市场特殊性和资产专?性的前提下,依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的有机配合,以军民两?技术为核?,以军民结合产业为主导,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园区)

  为载体,通过复杂的?线性、开放性、整体性相互作?实现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本?通过梳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理论源泉和研究?献,提出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军转民”和“民参军”两种协同创新模式。?、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及其影响因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创新,需要在集群内部的企业、?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间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与配置。企业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内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集群内的?校和科研机构拥有?才、信息和科研成果等?量异质性创新资源,科研院所与集群内军?民?创新企业间的互动可以有效提?企业创新能?,并从根本上提?集群整体创新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协调监督作?,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宽松环境。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集群创新提供信息、管理和投资等??的专业服务,提?科技创新效率。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内企业、?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在创新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进集群创新的发展。创新主体间的关系见图1。(?)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影响因素1.创新主体的主观意愿合作的主观意愿是协同创新的基础,不同创新主体有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企业期望通过合作来有效整合资源,降低创新风险与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同时缩短新知识、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周期,尽快实现新产品市场化与产业化,提?创新效率效益,实现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对于?校和军?科研院所??,通过协同创新获得资源与机会,?如可以将??研究进?实地测试,也可从实际应?中获得新的见解和想法,并获得更?收?。这种研究和商业化动机将驱使?校与研究机构参与到协同创新中。2.创新主体的客观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民营企业受制于??的财?、??、知识等创新资源与能?,?法通过??能?实现新技术新产品_发。因此,民?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源,通过与其他军?企业、?校与研究机构、政府等其他创新主体建?协作或联盟关系,以获得外部的知识与技术、资?、?才与政策等?持,突破??知识、研发?才与经费等资源不?的局?,增强??创新能?。由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校与研究机构不仅是科学的研究者,也是?新技术的开发者,尤其是在军民融合领域,?校与研究机构更有可能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具备协同创新的能?。3.技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很?程度上来源于新兴技术的推动,其协同创新主要发?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获取、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外界技术的变化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协同创新。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体化,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态势。这种融合发展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了?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的多元化?有利于促使企业家实现创新、增加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因此,科技融合与技术多元化共同影响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协同创新。4.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军民融合产业的协同创新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国内外政治、经济、?化等外部环境作?与影响也不容忽视。协同创新中各个主体的?标、价值取向、利益分配等不尽相同,需要把各?创新主体进?有效匹配,形成?种“向??”,此时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会推动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持,如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财政、税收、?融等政策以及协调、监督来?持协同创新),引导创新资源向军民融合产业领域聚集,?励协同创新,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此外,激励的?化氛围将有利于创新?才的聚集和创新资源的整合,会扩散创新成果影响,如美国的“硅??化”是激励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国防需求拉动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军转民”模式国防需求拉动是以国防科技需求为动?的协同创新过程,科学技术研发的初衷是为了满?国防需要,保证国家安全。当国防技术发展成熟后,民?企业可以利?国防技术进?民品开发,从?实现国防技术向民?品转换。同时,军?企业也可以凭借核?技术投?民?市场领域,其具体运?模式如图2所?。此类运?模式?致分为?个阶段:①

  国防需求界定。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家间的军事技术较量也?益突出。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军?会根据国家国防需要进?国防产品开发。为了保证需求界定的有效实现,军?(政府)应适当扩?国防科技需求信息范围,建?科技需求信息等级制度;②国防技术研发。国防技术研发难度较?,仅仅依靠军?企业的努?很难达成,需要联合优势企业、?校、科研院所的?量共同完成。优势企业可为军?提供技术?持,?校、科研院所拥有专业技术?才,可为其提供智?援助。在此阶段,军?(政府)应积极吸纳优势企业、?学、科研院所通过公平竞争?式,联合研发或并?研发,以?励研发竞争,推进国防技术研发进程;③国防产品开发与?产阶段。通过军?、民?企业、?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创新平台,最终?产出满?国防需要的国防技术或国防产品;④

  民?品开发与?产阶段。当国防技术发展成熟后,民?企业可引进国家许可技术进?民品开发,从?实现国防技术向民品转换。同时,军?企业也可以凭借核?技术投?民?市场领域。在此过程中,国家应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知识产权转移制度,促进军?技术向民?部门扩散和应?。(?)民?需求拉动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民参军”模式民?需求拉动是以民?品市场需求为最初动?的协同创新过程,其产品或技术研发的初衷是为了满?民?市场的需要,当民?技术发展成熟后,军?可以利?民?技术进?国防产品开发,从?实现民?技术向国防产品转换。同时,实?雄厚的民?企业也可以凭借先进技术进?军??业,其具体运?模式如图3所?。民?需求拉动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新“民参军”模式?致分为?个阶段:①机会识别。民?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民?技术开发和?产过程

  中扮演着?分重要的??当国内外市场上开始出现某种需求或者管理者以敏锐的嗅觉感受到市场需求时,民?企业会?刻抓住这?难得的市场机会进?产品研发;②产品开发。企业经过机会识别阶段对研发项?论证可?后,由企业研发中?进?技术初步开发;③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经过初步开发的产品技术尚不成熟,此时企业就会联合军?、?校或科研院所共同协作,对技术展开进?步开发。通过多?共同搭建创新平台,最终?产出满?市场需求的民?品。在这?阶段,应加?政策扶持?度,激励军?利?其技术设施和?员参与民?技术开发,在研发要素投?和研发过程两个环节实现军民融合创新;④国防新产品开发。当民?技术发展成熟后,军?可利?民?技术进?国防新产品开发。在此过程中,军?可通过科技信息收集、学术研讨会、民?技术技博览会、供需见?会等形式收集民?科技信息,为军?采?民?技术提供决策信息?撑。同时,实?雄厚的民?企业也可以凭借先进技术进?军??业,这是实现国防科技“民参军”的重要阶段。三、结论与建议当前,军民融合已逐步延伸到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但融合程度、范围和层次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标要求相差较远。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科研?产领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提?我国国防科技?业?主创新能?的新思考,为建设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体系开辟了新视野。本?认为我国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努?做好以下?作。(?)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协同创新的顺利运?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可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通过调节对各主体的?持程度,平衡各?的超额收益差距,对利益进?合理分配,促进军民融合型科技?业协同创新体系稳健发展。同时,还应发挥国防需求、民?需求、科学研究的牵引作?,推动需求向产品技术有效转换,实现军民两?技术和关联产业速速发展。(?)统?军民两?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家应采取相关举措,改?现有国防标准体系,统?军民两?技术标准,打破军民两地政策和规范壁垒,加强军民需求与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另???,政府有关部门还积极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和合作机会,加强国防科技创新?民?创新间的联系。(三)建?有效激励机制及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协同创新各主体合作的顺利进?,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引?监督机制,提?不合作?的背叛成本,减少由于不合作?为给对?带来的损失,逐步完善?体化合作创新机制,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根据国家?法和军委出台的相关条例,构建有利于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对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发展中的具体职能、相关责任、义务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有效运?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参考?献:

  [1]黄西川,张天?.军民融合?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5)[2]王建青.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2017(02)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被举报?档地址:

篇三: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第43卷第4期2020年12月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ournalofHigherEducationResearchVol43,No4Dec2020科技竞赛在航空宇航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张

  翔1,黄启军2,耿

  辉2,陈

  勇1(国防科技大学 1空天科学学院;2教学考评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科技竞赛已经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航空宇航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为创造力与想象力发挥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非常适合开展研究生科技竞赛活动。本文分析总结了航空宇航学科竞赛基本特点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性。结合多次指导研究生参加航空宇航科技竞赛的实战经验,对科技竞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立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提出了科技竞赛的实施措施与建议。关键词:科技竞赛;航空宇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74(2020)04-0107-04TheRole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onintheCultivationofGraduate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1221ZHANGXiang,HUANGQijun,GENGHui,CHENYong(1.CollegeofAerospaceScienceandEngineering,2.CenterforTeachingandLearning,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Abstract: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onhasbecomeanimportantmeasureintheprocessoftraininggraduat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enhancingtheabilityofgraduatestudentstoengageinscientificresearchindependently.Asacomprehensivesubjectofmultidisciplinarycrossintegration,aeronauticalandastronauticaldisciplineprovidesawidethinkingspaceforcreativityandimagination.Itisverysuitableforcarryingouttheactivitiesofscienceand,thegeneralfeaturesofthecompetitionintechnologycompetitionforgraduatestudents.Inthispaperaeronauticalandastronauticaldisciplineaswellasitssupporttothetrainingofgraduat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area108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第4期(总第201期)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索性,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一、引言研究生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培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发展质量与速1-2]度,意义重大[。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与训练,7-9]养的重要举措[。航空宇航学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10-11]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难题提供人才支撑[。结研究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上已经打下较为系统全面的基础。然而,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主动学习与钻研,更加注重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3-5]的能力[,这些能力即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合多次指导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的实战经验,本文对科技竞赛在航空宇航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对科技竞赛的组织与实施策略进行了经验总结,对竞赛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给出了改进建议。

  二、航空宇航学科竞赛对研究生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构建相关平台,使其新颖的想法与活跃的思维有机会得到充分释6]放与验证[。能力培养情况分析(一)航空宇航学科科技竞赛特点为了进一步丰富与拓展航空宇航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设置了相关学科竞赛活动,助力学科人才培养与储备。目前,航空宇航学科的主要竞赛活动如表1所示。目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得到培养与锻炼,导师的指导方式与技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显著。随着科技竞赛活动的日趋繁荣,其正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手段。科技竞赛是一种对创新开拓能力、学以致用能力、试验动手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验的科技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1

  航空宇航学科主要科技竞赛活动序号1名称主办单位大赛主题旨在促进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发展,探索新型轨道设计理念与方法。以“创新改变未来”为理念,围绕飞行器技术创新,着力增强广大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发掘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空间轨道设计欧洲航天局(ESA)大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国际宇航联合会、中国器创新大赛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主办23围绕科技最新进展和未来航天领域发展趋势,中国宇航学会、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针对航天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特别鼓励参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及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新设计大赛赛者大胆设想可能对未来航天技术发展产生术大学拟联合主办影响的创新性理念。“翱翔杯”全国立方通过对国内外立方星发展状况的了解,提出“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主办,国际宇航星及应用创新设计创新性的立方星设计与应用方案,并针对相联合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举办大赛关方案开展设计,要求具有新颖性与创新点。“航天科工杯”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生科技竞赛“航天创意杯”新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念飞行器创新大赛前沿理论或创新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围绕将1-3名航天员可靠、安全送往火星并安全返回的任务,对未来载人航天运载器和飞行器开展创意设计。456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以“创新+科普”为主题,旨在促进科技创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青团中央共同指导,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新、普及航空知识、培育航空创新文化、提大奖赛司、中国航空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国民航空意识。联合主办

  张

  翔,等:科技竞赛在航空宇航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109

  以上仅列举了航空宇航学科七项典型赛事,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科技竞赛的主办单位一般为国内外航空航天机构或院校,主题偏重于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案创新。其中,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主要关注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专业性、目标性更强。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之一,重在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与“翱翔杯”全国立方星及应用创新设计大赛通过鼓在参加国际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时,围绕新概念航天器系统技术或创新应用,需综合运用所学的航天器总体设计、轨道动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等专业知识,将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转化为解决理论或工程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成果产出,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合力攻关的合作意识科技竞赛是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合力攻关的重要措施,需要研究生合理组建竞赛团队,明确励研究生开展航天器创新方案设计,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航天科工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与“航天创意杯”新概念飞行器创新大赛均由航天工业部门发起与承办,旨在通过竞赛的形式,汇聚创新想法,发掘航天人才。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聚焦航空领域,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趣味性与观赏性。总体来看,航空宇航科技竞赛聚焦航空与航天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竞赛主题更为开放,更加鼓励研究生大胆构思、自由探索,提出面向未来的颠覆性方案或设想,为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二)科技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性通过在航空宇航领域设置科技竞赛,对于研究生立足前沿、勇于探索、协作创新等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培养研究生立足前沿发现问题的能力航空宇航领域的科技竞赛主题一般比较开放,鼓励研究生开放思路自由探索。研究生在科技竞赛筹备阶段,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把握前沿研究进展,寻找并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验证想法的前瞻性、创新性与可行性,并进一步明确实现想法的研究方案与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竞赛一般采用开放式命题方式,鼓励研究生针对航空航天前沿理论与工程技术,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思路,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2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竞赛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广阔平台,是检验研究生将知识输入转化为能力输出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在选定竞赛课题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集智攻关,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尽全力以最高水平完成竞赛课题,才有可能在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研究生成员分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研究生在组建团队后,围绕竞赛课题定期开展研讨,遇到困难时相互鼓励,取得进展或成绩时共同分享喜悦,在团队协作攻关过程中不断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合作意识。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课题涉及的学科交叉性强、知识体系复杂,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强调团队协作、聚智创新。研究生在竞赛筹备阶段,需根据课题任务特点,合理配置团队专业特长及任务分工,不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从而保证高水平完成竞赛活动。4开拓思维与视野,通过竞赛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交流与学习科技竞赛面向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是研究生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专家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平台,对于开拓研究生的思维与视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竞赛决赛现场气氛热烈、朝气蓬勃,每个团队均拿出了看家本领,亮出了撒手锏装备,研究生置身其中,思维不自觉变得活跃起来,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是世界航天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性竞赛,代表了轨道设计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号称航天界的“奥林匹克”。通过参加竞赛,研究生能够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专家同台竞技、相互交流与学习,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在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的同时,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5获得成就感,增强从事课题研究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找到开展研究工作的感觉,引导其快速进入研究状态;有助于将研究生被动接受导师交予课题,转变为主动在导师课题大方向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主观能动性与主动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释放。研究生在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与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分别得到教育部与中国宇航学会的认可,对于研究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0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第4期(总第201期)

  三、科技竞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参加科技竞赛的重要保障。科技竞赛设置的各种层级的奖励与荣誉,是激发研究生兴趣的有力措施。正确处理兴趣驱动与竞赛荣誉之间的关系,通过竞赛荣誉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激发并保持住研究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出研究生的创造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同时,引导研究生以平常心对待竞赛成绩,全心投入、认真筹备,创新能力训练的过程比竞赛结果更重要。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全程由研究生主导与参与,对于提升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竞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促进作用,需正确处理好科技竞赛与课题成果、学生自主与老师引导、兴趣驱动与竞赛荣誉、竞赛活动与成果转化等关系。1正确处理科技竞赛与课题成果之间的关系,以科技竞赛促进课题研究,依托课题积累快速寻找竞赛项目切入点。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所选取的课题,一般仍主要源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指导老师长期深耕于该研究方向,对前沿及热点均比较熟悉,有助于指导研究生快速确定选题,找到竞赛项目切入点。科技竞赛与课题之间的这种关系,往往导致其对课题成果形成一定的依赖性。为了避免科技竞赛过度依赖课题成果,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锻炼,需正确处理好科技竞赛与课题成果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在带领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时,应始终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组织与实施竞赛活动,以科技竞赛促进课题研究。2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老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竞赛活动,指导老师适当引导有限参与。在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键在于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分工,发挥团队成员专长,提升合作效率。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一般可设置任务总体与分系统设计等岗位。其中,任务总体主要负责总体方案设计、任务组织与实施等总体性工作,属于项目总师的角色,由团队组长担任。指导老师在关键问题与关键节点上,采用适当引导、有限干预的指导策略,对研究生竞赛活动加以适当引导,确保所选取的课题不偏离竞赛主题,评估选题及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施难度,督促研究生按任务计划推进课题研究进展。3正确处理兴趣驱动与竞赛荣誉之间的关系,注重竞赛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以平常心对待竞赛成绩。科技竞赛本质上仍属于研究生课题研究之外的课余活动,是否参与科技竞赛,完全遵循自愿原则,由研究生自身兴趣驱动。强烈的兴趣是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是研究生4正确处理竞赛活动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科技竞赛的获奖作品往往兼具想法的新颖性与作品的成熟度,从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团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实力。科技竞赛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样应坚持技术的传承与积累,尽量避免频繁更换研究方向。建议高校或研究机构可建立一定的竞赛孵化机制,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培训与指导。总结形成自身的优势方向与特色,并在该方向上进行持续支持。通过技术积累与传承,提高科技竞赛向论文、专利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以科技竞赛为载体、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四、结语航空宇航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学科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科技竞赛已经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科技竞赛与课题成果、学生自主与老师引导、兴趣驱动与竞赛荣誉、竞赛活动与成果转化等关系,以研究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才能更好发挥出科技竞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刘伟,向晓君,林宜飞,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56):8-10.[2]

  王宇,赵贞,陈刚,等.研究生创新能力“立体”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9):165-168.[3]

  杨叔子.有志有力有物相之———兼谈研究生的素质与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4):64-67.(下转第114页)

  114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第4期(总第201期)位学长的评判,全部作品在良好以上,其中14人获得优秀,占比467%。此外,采用问卷形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主要集中在知识接受度、实践体验度、能力提升度、课堂认可度四个方面,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工程实践类课程普遍面临课堂学时少、教与学分裂、学与做分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等问题。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动态角色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所提模式强调初期以教师为主体的精讲、中期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练、后期师生合作的创造,在尊重学生课堂保持度客观变化规律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兴趣和创作兴趣,有效实现了知识技能的吸收、内化和迁移。参考文献:[1]

  郑希付.心理场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2000(1):75-79.报,图5

  问卷调查结果[2]

  张蕾,张伟明.面向设计专业高效课堂建设的技术化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53-55.[3]

  简圣宇.应当探索一种“新中式”课堂教学模式———从当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谈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02-109.[4]

  张建桥.课堂诊断能翻转吗———兼谈课堂改革的技术界限[J].比较教育研究,2017(10):26-32.[5]

  梁林梅,李志.从学习科学到教学实践变革———教师J].学习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概念与有效教学策略[现代教育技术,2018(12):13-20.[6]

  彭辉,铁菊红,文立玉,等.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J].计算机教育,2017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实施[(5):30-33.四、结语从分析结果看,在实践操作体验度和个人能力提升度两项指标方面为100%,这与课堂中间段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环节密切相关。通过课堂实际巡查情况看,由于刚学会了新知识,每个同学都想立即体验,跃跃欲试,参与热情很高。从后续考核看,每个同学基本实现了从零基础到个性作品的展示,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在知识接受度和课堂认可度方面指标在90%以上,通过访谈了解到,少数同学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导致知识接受效果不佳,同时一些同学希望在课堂中增加竞赛性质环节,想有更大提升,在后续环节中综合考虑加以改进。(责任编辑:王新峰)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上接第110页)[4]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本问题[[5]

  张雪,李玮,李慧,等.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培养[111-113.[6]

  曹艳晓,宋永伟,陈曦篧.创新能力内涵及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形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8):31-33.[7]

  仁庆道尔吉,邱莹,李娜,等.创新实践大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51):31-34.[8]

  韩东颖,马平华,杨满平.依托专业竞赛和学科交叉资源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86-89.[9]

  胡威,郭宏,蒋,等.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软件导刊,2015(2):182-184.[10]

  王峰,曹喜滨,孙兆伟,等.航空宇航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0):146-149.[11]

  王辉,王武刚,唐道光.以高水平竞赛为视角的航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宇航学科建设探析[(1):93-94.(责任编辑:邢云燕)

篇四: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河南省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

  常金玲;王跃

  【摘

  要】在新时代,加快科技领域创新驱动,推动军民深入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河南省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结合河南省军民科技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实施军民科技融合一体化战略、军民科技共建共享战略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实施三个战略对策做出进一步探讨.

  【期刊名称】《创新科技》

  【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对策

  【作

  者】常金玲;王跃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450046;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63.3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军民融合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部署,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因此,军民融合

  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领域。创新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用科技带动创新,创新驱动科技成为加快不同行业领域融合的切入点。所以,军民融合通过科技领域融合,辐射引领全方位深入融合。近些年来,河南省的军民科技融合深入开展,军民结合产业逐步壮大,科技协同创新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军工队伍和人才培养持续拓展,公共安全和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军转民”科技创新孵化不断加强,“民参军”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产业项目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军民融合战略合作进一步加深,军民深入融合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河南省与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总体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顶层统筹与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共建共享还不完善;专业领域顶层设计和总体力量不强;军民科技协调创新有待提升;军民融合整体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

  因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推动军民科技融合深入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由条块分散设计向一体化筹划转变,由注重增量统筹向增量存量并重转变,由要素松散结合向全要素集成融合转变,由行政手段为主导向强化市场运作转变,从而形成以区域融合为基本面、以产业融合为支撑轴、以新兴领域融合为突破口、以能力融合为延伸带的军民深入融合发展布局[2]。结合河南省现实需求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实施军民科技融合一体化战略、军民科技融合共建共享战略和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战略,满足现实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

  1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战略

  1.1军民科技融合一体化战略

  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为支撑,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项目为抓手,组织动员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骨干力量,发挥军民融合科研和产业总

  体单位、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加大力度承接国家军民融合重大工程,推进河南省军工主导产业、军工高技术产业、安全防务产业、配套产业、核心零部件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聚集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3]。

  1.2军民科技融合共建共享战略

  结合国家交通运输网络军民融合建设,推动河南省区域铁路、公路、港口、民航支线机场军民两用建设,省属空域、水域、道路军民两用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试点。开展高速铁路、民用飞机、大型船舶等嵌入国防功能试点共建共享。结合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积极参与天基通信系统、全球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和应急无线通信系统军民共用项目。积极承担电磁频谱监测、检测和探测网系共建共享,全球测绘、海洋基础设施测绘以及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共建共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领域应用开发共建共享[4]。

  1.3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战略

  围绕河南省军工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创新军民科技研究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产学研协同的科技创新链条。为军工先进技术参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军工高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及社会资本进入国防科技领域协同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工程,研究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制定“军转民”重大技术创新指南,通过技术分解、委托研究、公开竞争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协同创新,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扶持、平台支持、资金支持,支持协同创新科技成果有序进入产业[5]。

  2军民科技融合一体化战略对策

  通过实施军民科技融合一体化战略,充分发挥河南省地处内陆腹地的区位、交通、产业、科技、教育及自然资源禀赋等特色优势,聚合军地各种要素资源,把河南省打造成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军民融合省份。鼓励创新研发能力在郑州市布局,鼓励

  加工制造能力向中原城市群及省内其他城市周边转移和集聚。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辐射引领作用,形成整体统筹、平战结合、功能互补的区域融合发展布局[6]。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突破制约制造业创新发展和军事装备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先进制造工艺等瓶颈,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能力建设,推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科技融合成果,推动全省国防工业能力整体提升。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通过河南军民融合服务网,定期发布知识产权转化目录,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推动民用技术向军用领域转化。以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能力跃升和传统军工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一批军工主导产业、军工高技术产业、军工配套产业项目,进一步对接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结合重大项目和产业板块,助力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军民结合、自主创新、技术领先的产业融合发展布局[7]。按照统筹规划、军民联合、优势互补原则,推动河南省国防工业基础军民一体化,助力推进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

  3军民科技融合共建共享战略对策

  通过实施军民科技融合共建共享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管理作用,统筹军工企业、科研院所、“民参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设施,加强军民科研设施融合发展,形成支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力。通过建立军地需求对接机制、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军地双方需求对接,在符合相关国家安全保密规定前提下,建立军民两用科技数据库,为政府、军队、军工企业和民用单位的交流合作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支撑和服务。完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服务、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服务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完善河南军民融合服务网,为军工企业、技术、产品和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交流、服务。推动军用标准、军工行业标准和民用标准的融合和应用,积极参与物联网、导航定位、无人机等新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制定[8]。结合河南省军工主导产业和新品研制生产需要,支持企业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推动军民共用重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精尖计量测试仪器国产化,建立军民两用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级专业计量测试中心。结合河南省军民科技创新需求,制定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专家组管理办法,组建军民融合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制定年度重大项目发展计划,开展重大项目策划、论证、评估和实施,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学术交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培养武器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紧缺人才,为推进重大项目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与国家工业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和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支持民用设备和实验室用于国防科研生产,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在制造行业应用,从而助推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

  4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战略对策

  通过实施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国防军工单位骨干作用,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创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结合河南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支持省属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军工单位联合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开展军民两用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建设军民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情报协同共享。结合国家军民融合投资融资机制改革,引领金融和资本企业进入军工行业。结合国家“走出去”融合布局,引领企业产品出口,形成“走出去”布局的重要支撑。统筹军民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推动开展以重大科技目标为牵引的颠覆性技术研究,重点推进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创新技术研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实施及成果转化,重点跟踪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网络空间安全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跟踪前沿新材料、生物交叉技术和新能源等热门领域军民融合重点专项。推动河南省军民融合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统筹军地优势力量和资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加强战略新兴领域的前瞻性、颠覆性、自主创新性技术研发,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板块,从而提高河南省在智能装备、智慧装备、安防装备、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理论研究与科研开发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的战略新兴领域产业融合发展布局[9]。培育服务军工企业和“民参军”企业市场化和国际化运作的专业机构,推动企业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建立军民科技融合开放协同机制,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5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成为热门领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经过初步融合开始向深度融合发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国防设施与民用设施不断渗透兼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对接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结合河南省军民融合发展需求,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发挥河南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激发军民科技融合内生动力,调动河南省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河南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优势,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助推河南省经济建设新引擎,提升国防建设新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辉.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研究[J].国防科技,2014(4):95-98.[2]褚倩倩.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9-112.

  [3]王一然.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卫星应用,2015(11):22-24.[4]游光荣,闫宏,赵旭.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50-15.[5]董晓辉.我国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态势与主要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3):111-115.[6]张纪海,乔静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1-116.[7]王亚玲.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7-62.[8]董晓辉,齐轶,张伟超.创新驱动发展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特点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1):135-139.[9]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3):111-117.

篇五: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高校国防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研究与建议

  作者:许妍

  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33期

  许妍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上海201410)

  摘

  要:国防科技水平是衡量高校是否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高校在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抓住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机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国防工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该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国防科技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高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字:高校

  国防创新体系

  现状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15-02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高校国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整个国家国防创新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在原始创新(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发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国际交流的渠道)和集成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又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已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了不少力量,大批科研成果为国家重大项目、型号项目提供了支撑。是否为国家的重大需求贡献力量是衡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在现代化国防战略的新形势、新环境下,高校应把深化自身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防创新体系。

  1我国高校国防科研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1.1国防科研配套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特别是民口高校过去参与国防建设较少,教师们只懂得搞理论、基础研究,对这些国防配套资质要求不了解,团队中根本不配备负责保密、质量管理和财务的专职人员。随着高校参与国防建设逐渐增多,国防科研在高校整个科研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好监督指导工作,保证高校国防科研长远、可持续发展。保密、质量控制、财务审计等都是近几年高校国防科研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概念与要求,高校仍然在自适应与相适应的道路上不断摸索。配套保障体系建立初期,管理成本会大幅度上升,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投入方面都是一种挑战。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军工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过去国家制订国防战略计划,未充分考虑高校特别是民口高校存在的特殊性,出台的政策往往仅适用于传统军工企业,在高校日常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中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国防科研实际存在的问题难点,达到服务与辅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目的,还给教师、机关都造成了不少负担,引起消极抵制情绪。做好国防科研配套保障工作,既充分发挥体系的服务保障功能,又不影响科研军民相互融合转化,是当今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1.2国防项目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科研存在封闭、分散的特点,国防科研存在战略缺陷:一方面高校很难获得平等信息,无法了解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进入国防圈子特别困难;一方面高校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军工应用前景,无法实现技术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无法实现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行业内存在不平等竞争,对资源的争取特别困难,高校只好依附军工单位申请项目,而军工单位又经常凭借自己在市场的优势地位,只支付较少的经费让教师啃硬骨头,剥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1.3国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基本从教学、科研、论文三个指标对人才进行考评考核。完成多少课时,获得多少教学成果奖励,指导过多少研究生,承担过多少国家重要项目,涉及多少科研经费,发表过多少篇具有高水平、重要国际影响力或引领学科前沿的论文(如SCI、CSSCI),有多少年国外学习工作经历成为高校教师竞聘职称的硬性规定。但以承担国防科研项目为主的教师用这类人才评价标准衡量没有相对优势,尤其是发表论文和海外工作经历这两个要求,特别不符合国防科技的特殊性。国家对国防科技成果有保密要求,知识产权也受到项目来源单位(军工单位)的约束,科技成果一般不能对外宣传,发表论文先要通过审批,存在各种限制。许多长期从事国防科研的人员也都是涉密人员,出国学习工作甚至交流都受到限制,即便在国外也不可能进入国防的圈子,只能从事无足轻重的外围工作和研究。高校千篇一律的人才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高水平人才进入国防科研队伍,与国家大力发展国防创新体系的政策不相适应。

  1.4国防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人才济济,进入高校工作的每个教职工都是经过千挑万选,高校招聘的要求通常也都高于一般企业,对应聘行政岗位人员的学历、专业背景、获奖情况与特长、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以前未必接触过国防领域,管理技能和操作要领都是在工作之后积累的,大部分来自前辈的传授和自身对学校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的消化,对国防科研管理的认识也仅局限于学校内部。

  从长远职业规划和前景来看,高校行政普遍存在排资论辈、晋升慢,薪水不高且增长缓慢的特点,存在高学历低收入的矛盾。另外,高校行政岗位的传统模式对同一级别人员的薪金没有太大区别,干活多少一个样,干得好快差不多,这就容易引起行政人员的工作倦怠松懈心理,降低了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防创新体系的建议

  2.1建立保密、质量、财务与国防科研一体化的联动创新体系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保密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和负责科研项目财务计划与预决算的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制订学校的管理办法,以服务学院、师生为宗旨,以建设高校国防创新体系为目标,监督指导全校的相关工作,避免资质等外在条件成为高校科研团队进入军工体系,实现民参军、军转民的阻碍。同时,各个专职部门相互间应加强沟通,特别是与国防科研归口管理部门的联动,形成一体化的联动体制机制。

  2010年11月1日实施的《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应当纳入质量管理体系[1],高校擅长的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承担国防项目以预先研究项目居多,只有部分以形成软件、系统、产品样机或研究武器装备配套产品、原材料为主的团队需要进入质量管理体系。这就需要质量管理部门认真研究质量体系管理规定和具体要求,联合国防科研管理部门,制订门槛要求,区分与管理真正需要进入体系的科研团队,指导并协助他们顺利获得资质、通过各类资质审核,争取100%顾客满意度,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项目支持。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部门应会同科研财务部门制订符合计计字第1765号、财防[2008]11号等国家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定的校管理办法,设置对应的预算科目,做好国防科研项目预决算工作,从源头控制经费花销,保证完成研究任务的同时,顺利通过财务验收,避免滥用国家经费,违法违纪的问题发生。

  2.2整合校内校外有效资源,探索新型国防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项目署(DARPA)虽然属于国防部,但却独立于各军种,以感知军方未来潜在需求,探索国防科技新概念而著称,凭借对前沿技术的高度敏感性,确保了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2]。高校应该借鉴DARPA,发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优势,开展自由探索,找准目前国内外先进技术的需求方向,有的放矢。“斯诺登事件”掀起的信息安全研究浪潮,“马航MH370失联事件”引发的深海装备技术发展战略探讨,都可以是高校国防科技瞄准的方向。高校可围绕这些国内外重大需求成立论坛,组织各相关学院的教师课题组参加论坛探讨,整合全校的优势力量,实现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问题。经过论坛的反复讨论,形成有效方案,申报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如申报军工973项目,涉及到的学院课题组各自负责一个相关子专题,首先从学校内部实现融合。

  除了整合高校内部优势资源,还应联合各行各界的丰富资源,加强与几大军工集团的密切联系。响应十八大“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号召,高校应与军工企业积极开展国防产学研合作,把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互惠互利,实现共赢。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与军工企业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增加获得资助的几率;还可围绕军工单位在某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把基础研究、探索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工程型号上去,从而加强相关学科的发展;高校可以学习军工单位先进的国防科技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同时还能通过国防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技术、实战性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3建设国防特色的创新性人才评价体系

  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技术评价工作要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3]。高校要提高国防科技的实力和水平,壮大高素质的国防人才队伍,就应该根据国防科研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国防特色的创新性人才评价体系,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参与国防建设。对于长期从事国防科研、承担国防项目多于一般民口项目的教师,可以选择国防人才评价体系竞聘职务,在不降低职务竞聘基本条件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对海外工作经验和发表论文方面的要求,用相应的其它同等条件来代替,如承担国家重大军工项目情况,国防科技获奖情况等。国防人才评价体系主要应体现教师是否涉及国家的重大需求,是否对国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否促进学校国防科研的快速发展。只有开通了这样的渠道,大批高校人才才能不断涌进国防建设的浪潮,才能掀起一场创新革命,促进高校国防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

  2.4国防科技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高校行政工作尤其是科研管理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还涉及科研项目的组织策划,与国家、政府、企业各层的联系沟通,科研体系政策制订,科研经费的分配与管理等等,都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交际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及优秀的行政文笔。国防科研管理工作与民品科研管理工作相比,更具有专业性,要求更高、更严、更规范,国防科研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一个高校的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防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4]。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国防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培训,组织他们到军工企业和其它高校学习与调研,培养更具实践性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修养的同时逐步提升学校国防科技工作的水平。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奖酬办法,建立创新性的激励机制,把奖金与业务挂钩,根据组织策划国防重大项目的成绩或对学校国防科技管理做出杰出贡献的情况奖励国防科技管理人员,

  增强管理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感,消除松懈倦怠情绪,提高工作效率与产出,促进学校国防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

  3结语

  我国现代化战略和国防创新体系建设思路的提出,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应调动各种创新要素,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建设高校国防创新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不断努力,为我国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582号[Z].2010.11.1.

  [2]胡红亮.引领未来,他山之石[J].科技导报,2010,28(21):13.

  [3]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国科发基字第142号[Z].2003.5.7.

  [4]张明,蒋兴华.高校国防科研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3).

篇六: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5篇范文

  第一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

  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概况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名称

  (二)、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规模

  二、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必要性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必要性

  三、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进度安排

  四、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

  第二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编制大纲)(定稿)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利于规范PPP项目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实现PPP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每一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

  1、财政能力论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96号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财政能力论证的方法论依据:依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

  3、财政能力论证的目的:通过对XXPPP支持基金覆盖的项目包清晰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在基金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对当前和今后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评估PPP项目的财政责任支出预算对财政的承受能力,规范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有序推进项目的投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概述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释义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目的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内容

  (一)主要参与方

  (二)论证对象

  (三)论证范围

  (四)论证基准日

  四、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依据

  (一)国务院政策文件

  (二)财政部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政策文件

  五、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

  第二章

  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概况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背景

  二、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基本情况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名称

  (二)实施机构

  (三)授权主体

  (四)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产品和服务

  三、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选址

  (二)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三)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

  2、特许经营期

  (四)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资本金比例及资金来

  源

  第三章

  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运作方式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二、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三、授权及合作期限

  (一)授权

  (二)合作期限

  四、风险分配框架

  五、社会投资人投资回报模式

  (一)可用性付费(二)运营服务费

  (三)政府对项目的支出责任

  (1)政府对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的资本金支出责任(2)运营期付费责任(3)政府支付方式

  六、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风险及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2、风险的偶然性

  3、风险的阶段性

  4、风险的渐进性

  二、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二)财政内部因素

  1、财源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经济因素

  2、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3、债务负担日益沉重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直接因素

  4、地方财政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第五章

  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一、财政支出责任识别

  (一)股权投资支出责任

  (二)运营期支出责任

  (三)风险承担支出责任

  (四)配套投入支出责任

  二、财政支出责任测算

  第六章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一、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一)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收支情况

  (二)XX市XX区未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三)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PPP项目实施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

  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附图、附表:

  图

  1、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图

  2、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目标段范围

  图

  3、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实施模式示意图

  表

  1、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表

  2、政府各年付费规模

  表

  3、财政对本项目的支出责任

  表4、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总收入

  表5、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表6、2016-2045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表

  7、财政对农业机井井电双控智能计量系统项目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第三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滑雪场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滑雪场项

  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

  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滑雪场项目概况

  (一)、滑雪场项目名称

  (二)、滑雪场项目规模

  二、滑雪场项目必要性

  (一)、滑雪场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滑雪场项目必要性

  三、滑雪场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滑雪场项目进度安排

  四、滑雪场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滑雪场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

  第四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水电站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水电站项

  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水电站项目概况

  (一)、水电站项目名称

  (二)、水电站项目规模

  二、水电站项目必要性

  (一)、水电站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水电站项目必要性

  三、水电站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水电站项目进度安排

  四、水电站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水电站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

  第五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博物馆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博物馆项

  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

  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博物馆项目概况

  (一)、博物馆项目名称

  (二)、博物馆项目规模

  二、博物馆项目必要性

  (一)、博物馆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博物馆项目必要性

  三、博物馆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博物馆项目进度安排

  四、博物馆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博物馆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七、结论

篇七: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关于本市贯彻国家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更好贯彻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加快构筑XXX计量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本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现高水平计量自立自强为方向,以深化计量改革为抓手,以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为依托,全面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民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计量服务可及性,强化民生计量监管,提高市民满意度,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2.突出战略导向。积极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国际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重构挑战,加强计量系统性谋划,服务国家战略在XXX实施。

  3.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计量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实施计量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4.深化融合协同。积极参与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推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计量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融

  合,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XXX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计量科技实现新突破、产业计量彰显新成效、城市治理迈开新步伐、法制监管取得新进展。计量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作用显著提升。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领域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1科学技术

  具有基准水平的计量标准数量/华东地区及XXX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4/2888/310预期性

  2五年内主持计量领域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项)

  112150预期性

  3五年内主持和参与计量标准、标准物质国际、国家、大区比对(项)

  5975预期性

  4国家标准物质(项)

  8151000预期性

  5支撑保障

  国家和市级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个)

  —

  预期性

  6国家和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315预期性

  7长三角计量技术规范(项)

  —

  10预期性

  8五年内主持制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3540预期性

  9法制监督

  年度计量监督抽查数(批次)

  20132500约束性

  10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社(街)区/单位(家)39/342450/5000预期性

  到2035年,通过计量科技创新和计量赋能高质量发展,本市计量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完备,形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国际化发展方向、具有XXX特色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二、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一)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前瞻布局一批精密测量领域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解决重大计量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测量不确定度等理论研究。围绕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量子技术新原理新途径、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建设XXX市量子测量实验室。

  (二)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

  开展计量标准和计量测试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技术研发,制定数字计量技术规范。加强以区块链、时间戳为基础的计量数据防篡改、防伪技术研究,推广数字校准证书。推进数字计量实验室应用示范,实现自动和智能计量。推动以计量数据为驱动的“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创新。

  (三)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

  加快发展在线、远程、多参数综合量、极值量和生物计量等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加强标准物质在制备、定值、保存、溯源评价及量值传递应用等方面全寿命周期、系统性研究与评价。

  (四)加快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突破

  加强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计量技术攻关,开展计量软件、智能仪表功能安全与算法测评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具有生物兼容性及可编程的空间三维结构标准器件。

  (五)打造高水平计量科技创新生态

  依托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推动XXX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瞄准未来产业领域测量难题,积极布局重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精密检测、智能传感、生物计量、生命尺度精测、高频天线等领域国家和市级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推动计量科技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努力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先进测量技术应用平台。

  三、加强产业计量服务,赋能高端产业升级引领

  (一)深化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

  培育建设微纳芯片、集成电路材料、生物医药、智能仪器仪表、氢动力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国家和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施从关键计量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

  化推进。鼓励高校等多元化主体参与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加强与本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计量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支撑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围绕大型装备关键制造环节,开展五轴精密测量等技术研究,加快建设适应复杂结构尺寸的计量基础设施。加强大型空间对接机构、大型卫星天线、大型运载火箭舱段和贮箱等数字化测量技术研究,完善多维矢量力和大空间下大型尺寸量值溯源方法,形成复杂工况下动态压力、动态温度、高真空、超低温等计量测试能力。开展卫星在轨微振动地面测试系统原位校准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探采装备、海底科学观测系统、船舶动力系统等领域计量测试技术攻关。

  (三)加快三大先导产业关键计量技术攻关

  全面掌握纳米尺度计量测试技术,提升集成电路制造、封测、材料与设备等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围绕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人工智能计量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人工智能算法、语音识别、智能芯片、智能传感等方面测量测试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计量技术规范研制,开展测试评估。

  (四)提高重点产业计量保障水平

  实施XXX市重点产业发展计量支撑工程,提升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测试能力。攻克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产业的计量测试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技术领先、面向产业化的专用计量测试装备和测试方法。

  (五)服务高端仪器仪表行业发展

  加强高端仪器仪表核心控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研制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超声波换能器、电磁力配衡重量检测器等关键核心器件。推动仪器仪表测试评价第三方认证,支持建立高端仪器仪表测评机构。打造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园区,培育若干获得“XXX品牌”认证的高端仪器仪表。

  (六)提升企业计量能力

  引导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鼓励其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入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和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活动。对企业新购置符合条件的计量器具,按规定落实国家相关税收政策。

  四、提升计量精细化管理水平,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一)加强民生计量工作

  实施计量惠民工程,重点开展农贸市场、医疗机构、加油站等场所和生态环境监测、供水、供气、电力等领域计量

  监管。加强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检查,强化网络交易计量监管。开展粮食收购计量专项检查。持续推动健康计量进社区和光明计量进校园活动。

  (二)服务人民健康和安全

  加快医疗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领域计量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围绕疾病防控、毒品及代谢物、新污染物、营养与保健食品、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开展关键标准物质和测量技术研究。推进医疗机构计量示范单位创建。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气象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研制和监管。开展违法鸣号抓拍、微光和无光电子警察等执法监管设备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应用。

  (三)提高交通运输计量保障水平

  面向轨道、公路、航运领域的重大工程、重大装备、运输服务计量需求,开展相关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完善充换电和加氢设施等应用场景和前沿技术的计量测试能力,实践车路协同技术试点和应用。加强轨道交通、港口、道口计量保障,重点服务浦东、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建设。

  (四)服务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加快时间频率标准、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系统等数字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建设XXX计量测试数据中心,创新计量数字化服务与应用。培育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推动生命健

  康、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增强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

  (五)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建立健全本市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在钢铁、电力领域和崇明区开展碳计量实践试点。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XXX),研制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计量标准,开展碳排放因子测算、蓝碳测算、碳排放城市时空反演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XXX)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关联。加强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碳标签、碳交易中的应用,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和能效、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检查。

  (六)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持续开展社(街)区“诚信计量示范”创建,推进粮食收购、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药生产等领域诚信计量示范。建立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将诚信计量创建结果纳入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推进分级分类监管。

  五、加强计量法制监管,更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一)完善地方计量法规体系

  推动《XXX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XXX市商品计量管理办法》《XXX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修订完善。

  加强产业计量、计量数据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研究。

  (二)深化计量制度改革

  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承接国家行政许可事项,为全国复制推广提供经验。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加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任务授权“证照分离”改革力度,优化完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等制度。

  (三)探索计量智慧监管

  建设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监管“数字地图”,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实现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和预警防控。以民生领域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为重点,研究状态评价、大数据远程实时监控、在线检定等新型监管方式。开展计量作弊防控和快速判定技术研究和应用。

  (四)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

  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和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开展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等违法行为查处行动。严厉打击食品、化妆品等商品过度包装违法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建设专业化、复合型计量执法人才队伍。

  六、加强计量能力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新建一批高水平、高准确度的光学、生物、时间频率等

  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在食品、药品、生物、生态环境、先进制造等领域研发标准物质,开展标准物质核查验证方法研究。积极争取全国计量技术委员会落户XXX。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和市级计量比对中心,开展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和质量追溯。

  (二)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

  坚持计量技术机构法治性、公正性和公益性,鼓励发展分区域、分层次、多形式的计量实验室联合体。推进优质计量资源向五个新城扩容下沉。支持各级计量技术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跨区域计量中心。研究推动计量测试行业重塑性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计量服务,重点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机构和企业集团。

  (三)促进计量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升级

  持续保持计量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计量基础设施的稳定、可持续投入。全力建设法制与民生计量基地,实施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电动汽车充电桩、医疗计量器具等事关民生和城市运行的计量保障能力建设。推进电力、水务、燃气、船舶、国防等行业计量技术机构建设。

  (四)加快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积极向国际计量组织、全国计量技术委员会输送更多XXX计量专家。设立“计量创新工作室”,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岗位设置,建立首席计量师

  等聘任制度。允许计量技术机构符合条件的管理岗位人员同时聘任专业技术岗位,优化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

  (五)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推动计量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数据准确可靠。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建立“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新模式。

  (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完善华东大区和长三角计量发展统筹机制,探索建立国家计量标准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健全长三角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实施长三角计量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长三角产业计量云平台。建立区域计量风险监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深化计量器具型式评价互认。探索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七)深化计量国际交流合作

  依托在沪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技术委员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深化国际计量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规范制修订,组织开展国际一流的联合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在“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开展技术援助、设立分支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国际比对,培育建立OIML证书指定实验室。发挥XXX时间频率计量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协调世

  11界时(UTC)的中国话语权。积极争取国际性计量技术组织落户XXX。

  (八)加强计量学科和文化建设

  支持计量技术机构与高校联合设立计量相关学科,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建立XXX市计量教育网上微课堂,鼓励计量技术机构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加强本市计量测试相关学术期刊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建设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设立计量科普大使和“家门口”科普站。

  七、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XXX市计量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区政府要精心组织任务实施。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本实施意见的中期和终期评估,研究解决评估中发现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加大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XXX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等财政资金,推动建设计量深度参与重大科学问题攻坚突破的有效路径。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测试数据中心、碳计量中心、计量比对中心等支持力度,将计量强制检定等公益性计

  12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同级预算。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应支持政策。各区政府要加大本区域计量工作力度,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

  (三)强化社会共治

  健全完善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常态化沟通机制,积极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场景等高效连通。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公众计量溯源性意识,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推动计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13

篇八: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若干问题与建议

  作者:晋煜

  来源:《中国军转民》2018年第9期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是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实施资质、成果审核、定密解密、范围界定、产权确权、资产定价、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综合集成、系统分析、开放交流、产权交易等多个环节过程,是一项“跨军地、跨行业、跨部门、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

  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创造出的众多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和美国等军工强国相比差距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航空和兵器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20%,航天工业为10%,而西欧发达国家一般为50-60%,美国则高达80%。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在造成宝贵社会资源浪费的同时,客观上阻碍了军民信息共享、开放竞争、有序融合,使得军民协同创新合力、军民融合内在动力和产业促进带动效应难以发挥,阻碍了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加快形成,亟需设法予以解决。

  (一)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难,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信息获取难

  由于专项经费保障不到位、保密解密机制不完善、市场需求信息不通畅、专业中介服务不健全等,导致国防科技成果“重立项、轻转化”“重定密保密、轻降密解密”;大量国防科技成果以国防专利和技术秘密形式存在,定密主观性较强,解密缺乏有效指导,且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行业、部门、地域分割,一些民用前景广阔、已无保密必要的国防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不为人知、长期闲置,难以及时有效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创新发展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在引领辐射作用,也难以实现通过民口科研院所和先进社会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助推、反哺国防科技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民用领域的新兴前沿技术和优质创新资源在军民二元分离体制下仍面临“参军”需求信息不畅、引导不力、渠道不通等问题。

  2.整合资源难

  国防科技成果信息和产权主要由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各研究院所掌握,对于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前景好的成果,各研究院所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都想自己实施成果转化,不愿拿出来与他人分享;而拿出来给专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基本都是难以转化或者需要较大投入、不能直接转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约束,各研究院所本身基本不具备专业的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导致成果转化成功率不高。

  3.成果评估难

  军民融合成果能否转化,需要专业评估人员从技术、法律、市场等方面进行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许多成果是根据军事需求开发的,在开发时,科研人员基本不考虑和民用市场的衔接问题,加之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的体系分割,使得国防科技成果在评估上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在转化上面临软性制度壁垒和较大的市场风险,往往面临“不能转、不许转、转不成”,难度更大。

  4.集资融资难

  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转化过程又面临技术、市场、法律、保密等风险;投入高、风险大,导致集融资难。目前大多数企业需要直接可用、市场前景好的成果,基金或者投资公司更愿意投资短时间能见效益的成果,对于技术含量较高、成熟度较低、市场前景不明朗的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集融资比较困难。

  此外,还涉及到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政策、信息沟通、军工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等其他问题。

  (二)对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1.全面规划,统筹管理,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对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统筹管理,系统构建完整、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和知识产权中心的主体作用,建立院所科技成果报送制度、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科技情报和知识产权信息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成熟度评价体系等,系统梳理、科学构建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数据库,切实有效发挥国防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洽商有关部门,探讨制定科学的国防科技成果降密解密和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完善国防科技成果的产权确权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资源协同和信息共享,为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2.依托市场,面向社会,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本,促进成果转化市场化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借助产权交易、金融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面向社会,在地方政府引导资金、人才引进以及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支持下,引入产业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本,探索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强化对国防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和市场转化的投入支持,健全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风险管理和产业化发展论证机制,进一步促进国防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3.深入市场,扎根地方,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抢占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制高点

  深入市场、扎根地方,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可通过需求牵引,及时获取新兴产业和地方企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市场信息,抢先获得地方科技成果转化的有限资源,抢占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制高点。搭建科技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平台挖掘潜在的协作商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互为补充,推动科技服务能力转型升级。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对相关成果按特定技术领域进行细分挖掘,选取对口适合成果,开展项目二次开发与技术转化服务,积累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成果,培育若干科技服务团队,针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可联合社会优势企业,投资孵化成立一批新公司。

  4.规范流程,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成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随着军民融合创新成果尤其是专利拥有量高速增长,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逐年升高,亟需探索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和运营模式,充分挖掘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他人实施或作价投资的潜在效益。应立足专业技术优势、成果资源和服务平台优势,组建和培育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强化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成熟度、市场价值、投资收益评估探索和实践,大力促进和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开展规范化、流程化的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一套“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落得下”的成果转化工作规范与流程。

  此外,可探索创新机制、强化激励,采取混合所有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成立相关实体时,允许科技成果服务方投入一定的资金换取一定股权,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利于促

  进服务方工作积极性,激励服务方降本增效,努力做大产值、做大利润,高效推进成果转化工作。

  (作者单位:中船重工规划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推荐访问:国防科技单位智慧计量创新性研究与建议 国防科技 计量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