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10篇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5-02 19:35:02 本文已影响

篇一: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城乡环卫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城中村垃圾死角问题、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问题、居民环保意识较差等,积极寻找解决对策,譬如: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加强资金投入等,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促使我国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关键词:城乡环卫一体化;问题;对策

  引言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城乡环卫一体化能够有效提升环保力度,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当前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城中村和市场垃圾死角问题

  部分村居环境卫生往往是经过整治后情况好转,不久再出现反弹,反弹之后再整治的过程。在最新排查出的多处垃圾死角所在村居表现尤为明显。偷倒、乱倒建筑垃圾一直是监管难题,垃圾大多来自周边建筑工地和装修单位,为图省钱不经过正规渠道清运。这种行为多发生在夜间,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给监管带来诸多的不便。另外,生活垃圾死角成因主要还是因为保洁人员和设备的缺失或者数量严重不足。按照城乡环卫一体化配备标准,各村居每200名常住人口配备一名保洁员,每10~15住户设置一个垃圾桶。事实上,部分村居未达到这个标准。

  1.2资金长期投入不够

  现阶段,个别居民环卫管理制度不严谨,运转机制效果较差,难以起到监管保洁员的作用,总体来说,居民执行力较差。同时,调查发现,资金不到位是导致垃圾死角等城乡环卫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原因,在资金投入方面,居民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城乡环卫一体化是项长期工程,一次性投入远远不够。作为村居,在资金投入上要建立远期规划意识,保洁设施费用和保洁员工资作为固定投入,除此之外,还要做好长期成本投入的预留。据介绍,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各街道办事处和下属村居自筹资金为主,财政部门的拨款占大部分。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在环卫清运设备财政支持力度上相对较小。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应该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做基础,作为街道办及下属村居也应积极投入。

  1.3村镇居民的环卫意识比较淡薄

  民众的参与程度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环卫工作一般都是政府组织和主导的,民众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而且,大部分农民环卫意识较为薄弱,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农村,垃圾桶丢失和损坏现象非常普遍,以某街道办事处为例,2个村新配置了大约200个垃圾桶,截止目前,共丢失了大约100多个垃圾桶,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垃圾桶丢失现象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垃圾桶的毁损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到了冬季,农村居民蜂窝煤灰的投放使垃圾桶损坏现象非常严重,另外农村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不够全面深入、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及人力、资金条件有限等多方面原因,所以对农民进行环境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卫意识是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2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对策

  2.1提高村镇居民的环卫意识

  提高村镇居民的环卫意识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因此,相关建设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村镇居民的环卫意识。一是环卫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在村镇中宣传环保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是环卫工作深入人心,促使环卫工人向其学习;二是采取适当的奖惩处罚措施,比如请有威望的村民担任卫生监督员,发现随意丢垃圾及损坏垃圾桶的,立即提出批评并要求整改。这些监督员还要每月对各家各户的卫生状况进行一次评比打分,做得好的将得到奖励;三是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开辟专题宣传栏目、以扑克牌、作业本、环保袋、围裙、宣传画、宣传单等多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配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境卫生工作的的良好氛围。

  2.2推进数字环卫管理平台建设

  通过有效的手段提升环卫人员综合素质、发挥机械设备的最大作用、提升作业车辆效率等问题,已经成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相关单位可以建立数字环卫管理平台,使用GPS卫星实时定位和跟踪保洁车辆、保洁人员以及环卫作业,还能够对车辆的油耗、效率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通过平台,可有效控制垃圾清运车的作业范围、运行路线,生活垃圾实现了区内收集、区外装卸、密闭运输的“直运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少扰民问题的发生。

  2.3进一步加大环卫一体化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不同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资金投入,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一是政府要加大环卫一体化的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比如市财政投入一块、区县配套一块、镇村筹集一块,对于大小型垃圾清运车由市、区两级财政予以保障,垃圾中转站配套设施(包括设备、车辆)由区财政和镇(街道)各承担一半,生活垃圾清运费用由镇(街道)负责,村内保洁员、垃圾桶(房)费用由村负责等;二是要明确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的责任主体,保证村镇垃圾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体系的资金,确保垃圾管理体系及基础设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村镇,政府还应积极开展对口帮扶等方法,推动乡镇平衡发展,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

  2.4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

  农村垃圾不仅有塑料袋、果皮、纸屑等,还有化肥、灰土等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据统计,村居垃圾可堆肥物含量均超过50%,灰土、可燃物等含量大约占到30%左右,因此农村垃圾的就地减量空间比较大,再加上垃圾运距过大的经济性不合理,建议济南市村镇生活垃圾可分生产沼气或有机肥的可堆肥垃圾、可集中掩埋的灰土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对于有条件的村居,建议实行就地减量化处理,比如建立简单的堆肥池,将厨余垃圾、灰土、秸秆等实现就地消纳,在大量减少运量的同时,还可以制造出有机质充足的肥料进行还田。对于可回收垃圾,保洁员应进行初分,单独收集存放,处理后所得收益应作为保洁员的相应劳动补偿。这样就建立了“户(组)分类、村收集、街镇中转、区代运和市

  处理”的更加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从而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减量化、分类化和资源化”的农村垃圾处理的理念。

  结语

  总而言之,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相关人员应全面分析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垃圾死角的管理与控制,不断宣传环保,促使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持续投入资金,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制度创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J].城乡建设,2011(01):6+4.

  [2]程新宇.“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报告[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356.[3]范满国.昌邑模式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创建与发展[J].城乡建设,2014(10):6-14+4.[4]孙庆珍.济南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以港沟街道办事处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01):118-121.

篇二: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

  贵州是中国大陆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促进贵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贵州政府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贵州仍面临着一系列形势和对策的挑战。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一、形势分析

  1、城乡发展差距存在

  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并且其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市场开发程度不够,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贵州日报》报道,2019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完全缩小。

  2、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贵州的山区地形和发展条件限制,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到城市就业。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使农业生产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

  城乡基础设施水平不均衡也是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严重问题。相对于城市,农村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限制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同时,贵州省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居住条件等也与其他省份比较相比,存在不足。

  4、城乡居民观念不同

  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培育城乡居民之间的互信,提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这也是一个挑战。

  二、对策建议

  1、发展多元化经济

  农业是贵州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因此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质量,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此外,贵州省还应加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的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和吸引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等,是贵州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这方面,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等促进贵州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

  4、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城乡文化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建设互联网平台,推广城乡文化共同繁荣。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城乡观念之间的差距。

  结论

  贵州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贵州面临的形势和对策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推动贵州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为当地居民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三: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2012年9月第34卷第9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Sep.2012Vol.34No.9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李刚(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等。观念落后、政府职能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完善、现存城市化畸形、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等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等。[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反思;对策[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30-04城乡一体化战略则可以概括为: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现阶段重点,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缓解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表现在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之上。农村经济以农为主,其他产业很不发达。而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我们用就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来代表劳动生产率利用2005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可以得出,非农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例如,2005年为5.9:1,2009年为5.3:1),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别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六倍以上(2009年为6.1:1),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但也接近第一产业的五倍(2009年为4.7:1)。(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舒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农村优质人才大量流出,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巨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农渔牧林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及未上过学的就业人员比例高达45.2%,远远高于住宿和餐饮业(13.1%)、制造业(14%)、批发零售业(12.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3%)、房地产业(8.8%)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只占0.45%,低于制造业(8.6%)等,更远远低于金融业(59.7%)。(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从总量上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241,415亿元,而同期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镇的六分之一,仅为36,725亿元,并且绝对值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增速上来看,AllRightsReserved.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4.5%,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速度为19.7%,低于城镇近五个百分点。(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是一种事实上的“以乡补城”,农民在土地资源利用开发中获得的收入少之又少。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政府获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和经费主要依靠从农民手中征地卖地所得。有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1.5万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价大幅升值,但土地收入分配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有研究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25%~80%,失地农民只得5%~10%甚至更少。城市土地、住房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政府对农村的土地、住房市场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与顾虑。农民工农村宅基地不能买卖,造成农民工不能将农村房产变现,只能“裸身进城”,无法在城市安居(倪建收稿日期:2012-06-10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21011.0909.007.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109:09:02AM基金项目: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项目《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201200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刚(1982-),男,山东莱西人,经济学博士,渤海大学经济系讲师,主要研究二元经济。3李刚: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伟,2010)。(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城乡教育存在差距。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差距。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四个指标来看,农村普通小学分别低于城镇16.38%、11.75%、11.43%、14.93%,农村普通初中分别低于城镇14.37%、8.98%、9.22%、5.36%。二是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从硬件来看,据统计,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5,180元、县镇3,487元、农村2,793元,城市是农村的1.85倍;普通初中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6,260元、县镇4,067元、农村3,702元,城市是农村的1.69倍;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695元、县镇329元、农村186元,城市是农村的3.74倍;普通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763元、县镇348元、农村355元,城市是农村的2.15倍。从软件来看,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以及高学历教师比例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普通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城市为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41倍,而城市初级中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94倍(谭彦红,2009)。(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政策,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改革之初的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209.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到1983年的时候,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最低值1.82:1。随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便逐渐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绝对值首次超过10,000万元,达到11,020.14元。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17,174.65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2,021.4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3.33:1。根据世界发展的一般经验,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并逐步下降(傅勇,2005)。(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3%,下降到最低点2008年的8.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同年,城市居民的消费率为26.5%,二者相差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下降近37个百分点(迟福林,2008)。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最低的是北京的2.1:1,有十四各地区在3:1到4:1之间,广东、重庆、甘肃、西藏、贵州等地都在4:1以上,最高的贵州达到4.6:1。二、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反思(一)观念落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城乡关系的观念上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中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在计划经济下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了“赶超”,通过剪刀差强制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城市优先,实行城乡隔离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立刻转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延续下来。加之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使“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和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等思想观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此外,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画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李靖宇,2010)。这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二)政府职能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职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缺失、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及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其一,政府职能缺失,主要是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由于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集中地,第二、第三产业又是GDP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使之在任期内不能不关注第二、第三产业、关注城市,经营李刚: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政府部门的条框管理,比如下级部门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有财政资金进行整合,而这往往难以打破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投入的相关条款规定而难以推进(张克俊,2010);另一方面是指同级部门的协调困境,尤其是在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个部门或投资主体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和建设,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条块效益”,难以发挥集约效应(胡金林,2010)。其三,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界限不明确,致使政府的行政成本及财政资金的效率损失超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达到同一目标所导致的成本。(三)政策法规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城市偏向性、政策法规的创新性不足以及政策执行力不足。其一,政策的城市偏向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政策对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一系列亲农政策不断推出,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惯性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短期功利性,致使现行的管理体制、投资重点、资源配置依然过度偏向于城市,对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相对重视不够,农业的弱势地位短期难以改变,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陈红宇,2010)。其二,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如果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地方政府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倾向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央政府制定的很多服务“三农”的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很容易变形走样,得不到有效落实。(四)现存城市化畸形制约了城市的扩散功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离不开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功能,但我国目前总体城市化滞后与局部过度城市化并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扩散功能的发挥。1.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51.27%,其中还包括2.2亿人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属于典型的城市化滞后型经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相比比较滞后,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效果,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2.部分地区城市建设不完善2003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率快速提升,但这种高速度并没有带来城市化的高质量。我国很多的地区的城市建32设问题较多:一是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导致道路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不良等“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二是城市功能定位趋同。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自身定位时,不能从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致使同一区域很多城市功能趋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无法实现功能互补,严重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更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三是盲目扩城。很多地区城市规模快速盲目扩张,致使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要素利用缺乏集约化,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李靖宇等,2010)。(五)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不仅包括增量利益的调整也包括存量利益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长受限的条件下,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引起城乡矛盾,但若要同时保证满足城乡投入需求则又必然导致财政支出膨胀及预算赤字,长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改革或将逐渐触及现存在的城市利益格局和有关群体,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产生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致使相关实质性利益改革亦步亦趋举步维艰。同时,中央政府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当涉及突破政策和法律时,哪些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自主决策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向上级部门申报批准?这使得地方政府在改革深水区和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畏首畏尾,难以取得有效进展(张克俊,2010)。三、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等。首先,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城乡各种规划中,坚持“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理念,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统筹布局,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观念;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衔接配套,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AllRightsReserved.

  李刚: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其次,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主要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最为基础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要大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技术经济实力和要素禀赋情况,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即,城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走上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高级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则在城市工业升级前的产业层面扩张发展,形成以轻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再次,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是在推进健康城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镇体系的合理化。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既注重有效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注重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乡生产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医疗与养老保障权利;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会保障的基本标准,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社会化。二是,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包括建立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农村社会事业支持体系、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三是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落后意识,激发农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强化系统化的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教文化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的政治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对政治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要素流动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AllRightsReserved.[参考文献][1]黄健辉,刘金山.佛山市城乡一体化进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00-102.[6]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7]陈红宇.浅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区域布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7):39-43.理,2003(4):5-11.[3]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8]傅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4):22.[4]梁小琴.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2010-03-02.[5]李靖宇,韩青.大连市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取向论证[J].决策咨询通讯,2010(1):12-18.[9]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农村工作通讯,2008(24):34-35.[10]刘汉成,程水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8):3229-3232.Urban-RuralIntegrationinChina:Problems,ReflectionandSolutionsLiGang(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China)Abstract:Therearemanyproblemsintheprocessofurban-ruralintegration,suchashugedifferencebetweenagriculturalandnon-agriculturallaborproductivity,differentlaborqualityinurbanandruralareas,ahugegapininvestmentinfixedasset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Thecausesbehindtheminvolve:inadequategovernmentfunctions,incompletepoliciesandregulations,existingurbanizationmalformations,increasingcontradictioninurban-ruralinterestadjustment.Therefore,atthisstage,moreattentionshouldbepaidtourban-ruralplanningintegrationandurban-ruralindustryintegration.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problem;reflection;solution(责任编辑:张积慧)33

篇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篇五: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汉成;程水源

  【摘

  要】Atpresent,rural-urbanintegrationconstructionwasimbuedwiththebasicsituationandopportunityinChina,butthereweresomeproblemstobestudied.Onthebaseofanalyzingactualityofrural-urbanintegrationdevelopmentinChina,themainproblemswerediscussedandseveral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50)015【总页数】4页(P3229-3232)

  【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

  【作

  者】刘汉成;程水源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6.1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达到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

  1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

  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1.4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

  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发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

  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

  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

  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发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

  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达到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上升至5919元,增加了3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上升至19109元,增加了12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027元上升至13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

  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不足

  图1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较注:资料来源于197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

  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城乡基础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不

  足。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

  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不足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

  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

  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农民进城”的同时推动了“资本下乡”,让农民能够获得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其次要实现要素的平等流动,尽量减少征地,推动土地要素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农民能够从土地、山林、草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次是对要素向农村流动给予特殊支持。如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并加以制度化。

  3.2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一致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客观上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

  3.3积极推进城市化水平

  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应把中心城市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发达区域优

  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中心和市场引力中心,产生城市聚集效应和效益,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内涵提升和经济边界的扩张,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化率来支持新一轮经济发展。另外,在突出地区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对具备发展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扶持,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应当放开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充分考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

  3.4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以产业差别为基础的城乡差距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因此相对落后,城乡因此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世界发达国家都给予农业以特殊支持。日本、韩国实行的是“高农价”,欧洲美国实行的是“高补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权,但从农业产业特性考虑给予农业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却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因此缺乏后劲。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却是农业弱国。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例不大,但农业产业却较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性,通过补贴稳定农民,通过投入做强农业。这种补贴和投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现代工业国家保持城乡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

  3.5强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

  农业税费废除后,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强调公平赋税、强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民。由此开启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这一体制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殊人群,更是同样生活在共和国的平等国民。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国家更应该加强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在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新型的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其方向均是将农村和农民纳入到现代国家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中来。这一制度变迁不是一时之策,而是国

  家长远的制度方向。只有如此,才能使广大农民普遍分享国家发展的好处,强化对国家的认同,使之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石。农民对国家的归属不再是依托交税,而是从国家所获得的好处。

  参考文献:[1]韩

  俊.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诸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衣

  芳,吕

  萍.中国城乡一体化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六: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汉成

  程水源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5期

  摘要: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29-04Actuality,ProblemandCountermeasureofRural-urbanIntegrationDevelopmentinChina

  LIU

  Han-cheng,CHENG

  Shui-yuan

  (Business

  Colleg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rural-urba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was

  imbued

  with

  the

  basic

  situ

篇七: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

  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行了市、县、乡领导体制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陆续开展了“市管县”、“县改市(区)”、“乡改镇”等改革。这项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胆尝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并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区域经济运行模式。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城乡联系逐渐增强,城乡不协调现象有所好转。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由改革以前的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市工业、农村工业、农村农业相结合的新型结构转变。三是改革开放后,取消了长期以来实施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我国农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推动城乡关系的合理化。

  三、1990年—2001年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

  在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由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物资,为引进外资提供便利,全国各地大力进行经济开发区建设,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也进入了发达时期,由于城镇建设的标准降低,城镇数量急剧增长,而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对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农民在城乡间流动,增加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削弱了城乡之间的壁垒使农村工业

  化得到了发展。中共中央在2000年编制的国民经济“十五”发展计划中,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作为今后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城乡互动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2002年—今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阶段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实践,城乡的统筹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关系,城乡关系是否协调,是反映国家或区域发展水平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从2004年到2011年连续出台了八个关于“三农”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扩大。并且明确的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推进的决心,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加大力度进行城市化建设和统筹新农村建设,加大城乡之间的关系密度,积极探索,全面尝试,不仅从政策和体制上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城乡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一、土地问题

  (一)农村土地产权混乱

  在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知道集体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没有所有权概念,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价值知之甚少。导致的结果,如土地权属不清,纠纷较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行权意识差1。在行使所有权时农民“集体”很难成为实践层面上的所有者主体,实际权利由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或者村民小组长代替所有权人行使,这在土地.承包、集体土地征收中,体现尤其突出,用地使用权流转混乱,缺乏法律规制。

  (二)土地征地范围过大,补偿标准不尽合理

  近年来,虽然各地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在征地安置补偿和规范征地程序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征地制度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偏低,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很难。在征用土时,乡级政府、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甚至村民小组都要争当土地所有权主体,来瓜分征地补偿金,个别政府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也参与到补偿收益的分配当中,造成土地收益分配无序、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偏低等问题,影响征地的顺利进行,进而

  1李启宇、张文秀.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评述[J].经济纵横,2009,(12).

  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2。以上种种都是因为政府在征地过程中不能以人民利益为主,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现象并存

  我国农村宅基地分布广、占地面积大,且近年来呈不断增长之势。当前的非农建设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减少,从而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据调查每年的非农建设所减少的耕地面积在整年所有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占据的比例至少为30%,尤其在城镇周边或者主要交通干道附近的优质耕地,这些损失是难以用开发的荒地来弥补的。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农村土地,虽然新农村建设要求规划先行,但由于一些规划企业只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对村庄建设规划不够重视,合着当地干部和群众要求随意圈地搞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中没有对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闲置现象较多,另外农村的居民点不集中,呈现分散状态,一户多宅、空心村以及超标用地现象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社会保障问题:

  1.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矛盾突出。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救助供养”为辅,但农村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另一方面,

  2林建.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6).

  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2009年11月初,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农村养老调查活动,对全国31个省区(台湾除外)的46个县(市、区)72个村的60岁以上(与子女分居)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调查表的汇总发现,在受访1040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年节饮食与平日无别的达16%,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这些数据表明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救济福利体系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也加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三、资金问题

  金融机构网点不足,资金供应、金融服务产品少,导致金融支农能力较弱。

  3、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体制制约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界定不明晰且产权残缺

  现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对于土地产权在不同主体间的归属安排不当,造成各权利主体对土地的权利、义务、收益和责任不能明确,是农村土地经济关系多重矛盾产生的根源。国家对农村土地权利的控制实质上表明土地归属权属于国家,但是国家并不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作为名义上的土地所有者,实践中难以充分行使所有权,土地权益受到多方侵蚀,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充分行使受制于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发展状况。集体土地经营管理者自身角色混乱,权利和义务不对称3。然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矛盾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的政治操纵和强势介入,土地的控制权事实上不在所有者,而在国家手中。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使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支配更加畅通无阻。现实中,圈地和拆迁问题不断,一些政府或部门滥用行政权征用土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健全,缺乏保障机制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除农村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以及村民建设住宅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使用国有土地,政府可行使土地征用权。尽管法律有明确规定,但现实中征收集体土地,并未区分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建设用地,这是征地范围难以缩小的重要原因4。未充分考虑土地流转性后的增值收益,对农民的征地补偿不

  34黄花.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0,(1).刘权莹.探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新改革[J].农业研究,2012,(2).

  到位,是导致被征地者与地方政府、开发商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集体土地的房屋拆迁补偿缺乏法律和行政法规依据,地方政府的文件层级低,政策前后不衔接是导致拆迁难以及恶性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土地管理执法不严

  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讲,土地管理既是一个行政执法部门,又承担着协助地方经济发展的职权,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指标的压力下,不得不给土地管理部门施压,而土地管理部门也实为两难,一定程度了淡化了执法;同时,从违法用地行为查处来看,责令停工通知书等很难见到成效,而强制执行从立案到依法执行完毕,一般需经过责令停工、调查、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申请法院执行、法院公告及正式执行等程序,最快也得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这大大削弱了土地执法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从主观上讲,土地管理执法涉及普遍老百姓,基层土管部门工作人员又是多年在基层工作的本乡人,执法避重就轻,多以教育为主,这也影响到了土地管理执法的震摄作用;同时,目前一些违法用地行为往往与非法辟山、造码头等行为有关,这里牵涉多个部门,有关部门单独执法,今天你查土地,我建码头,今天你查码头,我建厂房,政府行政执法效率较低,也容易给违法者留下死灰复燃的机会。

  (四)缺乏耕地保护制度和市场保障机制

  中央政府通过经济杠杆来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价格是市场

  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杠杆,决定着农户对土地的经营效益。对于耕地向建设用地流转,则必须把因耕地损失的外部成本“内化”,把损失造成的社会、生态、机会成本及对后代的代价纳入市场成本。而市场具有不完备性,因此需要政府征收高额税率来体现这种市场成本,以达到调节市场供需的目的。从根本上讲,耕地保护缺乏制度和市场保障机制,在制度上要设计一种将耕地保护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制度,让地方政府官员意识到保护耕地也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同时也应通过市场的层面,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并以此建立一种长效保护机制5。

  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立法很不健全。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极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权威性极差、保障程度低。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起诉讼时,由于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或判决,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还较薄弱。我国现存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相当一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已不能适应新的客观要求,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不少弊端,全

  5任平、周介铭.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的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学报,2009,(1)

  国至今还没有建立统一的,适用范围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极不规范。同样,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方面也缺乏全国性的法规。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上,由于国家立法滞后和地方立法分散,导致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管理漏洞多。社保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力度小,权威性差。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

  二、资金制约

  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品化的进一步扩大,乡村工业化的推进,都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财政对小城镇的发展,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支农能力较弱。

  四、政府协调缺失和错位。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

  三、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举措

  (一)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已提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当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登记等工作,确定法律规定的行使所有权的集体和组织,将承包土地、宅基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相关信息和证书落实到相关产权管理人

  的手中。第二步,应当理论当先农村权属证书之间矛盾关系。改变林业部门颁发林业则权证、土地管理部门宅基地证等多部门发放权属证明的现状。第三步,在认证整理土地承包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承包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第四步,完善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农民对于承包土地所享受的权益。

  (二)严格土地补偿标准

  政府应该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征地方案组织征地,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依法按规定足额补偿到位,切实做到先安置后拆迁,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应当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耕地的合理利用,防止浪费土地。因此,为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应当严格征地补偿标准,严格区分公益用地与经营用地征地补偿,结合当地的土地市场价格,使老百姓得到应有的补偿。对在征地过程中虚报、冒领补偿金的,将依照党纪政纪予以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而且作为被征地农民,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国家征地法,了解并履行法律赋予给我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等。既保障自己的利益,又为完善我国征地补偿贡献一份力。

  (三)宣传土地政策法规,引进执法机制,强化执法手段

  我们必须加强执法监督,严肃处查违法占地的行为,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不断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制

  度,加大对违法占用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查处力度,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从强化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方面政府提出下几点措施:第一、理顺土地执法监督部门的权力体制,加大土地执法部门对于违法占地、批地的监督、惩处权力,无论政府还是个人,凡是违法用地,土地执法监督部门都应查处。第二、完善土地执法监督的法律体系,使土地执法监督法制化,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遵循。第三、建立土地执法监督的长效预警机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观念、国策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第四、土地执法监督应多管齐下,多部门配合,可以建立民众参与违法监督机制。第五、提升土地执法监督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制度及相关政策,这样全民团结起来,既能保护土地资源,又能遏制违法只用土地的行为,从而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的制度

  1、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首先,要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其次,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要防止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最后,在全国范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6。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粮食主产区,由国家探索建立补偿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2、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首先,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次,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最后,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未利用。

  总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人多,地少,耕地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政府应该积极宣传土地资源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二、解决我国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1.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立法体系。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法

  6张绍廉.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J].领导之友,2009,(3).

  律,不能仅面向城镇居民,而忽视我国广大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应积极考虑如何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对社会保障自治区、直辖的立法状况,各个地区以省、市为单位,针对本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实施细则,要包括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的专门法案。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法案将对社会保障的对象的选择、范围、实施、资金筹集与应用及管理监督、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立、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序等做出规定。

  2.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补助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且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相差悬殊的现实情况,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使农村与城市接轨,以村为单位整体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各个地区或每一个农村居民所处的不同组织可以视具体情况合理发挥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功能以显示差别。

  3.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作出调整。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提出的挑战越来越大,我国包括社会保障法律在内的各项立法应不断适应这一要求。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要求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

  合作,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处理双边甚至多边的国际经济关系,各国的法律也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为了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必然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我国的调整也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较高低,只能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与国际接轨。

  (二)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

  1.打破城乡隔离的不合理现状。国家应赋予农民充分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积极推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

  2.切实改进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状况。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界定责任,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完善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

  3.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资金

  1.农村金融应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业应得到政策扶植;相应地,农村金融也应得到相关政策支持。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农民可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支出项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

  3.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适当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加大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免力度;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专项治理工作,减少乡镇支出,实现城乡统一的税制。

  4.改革农村土地征占制度,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一是严格界定各地及部门的征地权力,对农民实行公平补偿,保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支持征用土地过程中农民的充分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法律修改。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的基础上让农民自己拥有对土地永久的使用权,并始终坚持耕地的保护原则,明晰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改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搞好农用地分级和价格评估工作,缔造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土地权交易立法,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规则,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1.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2.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原则上由私人和社区按照市场投资收益的办法进行,并尽量将农民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实行定向培训。

  政府宏观调控

  6.调整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及交换关系,消除“剪刀差”政策,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福利体系,将农民纳入各种社会福利体系当中,改变城市偏向。

  (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实行“适度不平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途径。从国情和大局出发,从各地区实际存在不平衡格局出发,求得最有利于城乡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基本目标。

  (五)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丰富产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走协调、统筹发展之路。一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农业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具有优势和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产品。二是大力发展乡镇私营企业等非农经济,深化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延长产业链。三是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并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走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及生产、经济、社会等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道路。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加强中央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鼓励农民增加资金积累,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集中力量扶持主导产业的集约经营发展。二是加速城乡资源整合和市场融合,构建城乡互补型的配套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不光要搞好“体内循环”,还要搞好“体外循环”。

  3.合理调整市场结构,大力提倡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及各种优势,努力加强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以形成本地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同时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大课题、大战略,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促使城乡融合,打破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进来。本文作者限于学识上的局限,考虑问题难免不会浮于表面,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分析研究还不深入,借鉴性的意见有限。权且当作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人共同进行思考,为我国城乡一体化伟大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篇八: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

  作者:李刚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09期

  [摘要]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等。观念落后、政府职能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完善、现存城市化畸形、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等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30-04城乡一体化战略则可以概括为: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现阶段重点,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缓解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表现在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之上。农村经济以农为主,其他产业很不发达。而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我们用就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来代表劳动生产率利用2005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可以得出,非农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例如,2005年为5.9:1,2009年为5.3:1),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别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六倍以上(2009年为6.1:1),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但也接近第一产业的五倍(2009年为4.7: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农村优质人才大量流出,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巨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农渔牧林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及未上过学的就业人员比例高达45.2%,远远高于住宿

篇九: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中的问题探究

  一、对城乡一体化的正确理解

  到底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让农村完全按照城市的规划和结构去建设,也不是抑制城市、发展农村,使他们发展水平变得一样,关键在于协调城乡关系,相互促进。我们应该正视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彻底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现实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项有关城乡发展的政策都明显的偏向城市而忽视农村,本来城市就比农村发达,这样的政策,比如重视工业,而轻农业,市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都比农民好等,只能更加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规划需要土地,而我国是农村包围城市,且土地归国有,政府控制着土地,为了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必然会征收农民的土地。一方面农民难以得到土地带来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征地补偿金一般都不够用,不能满足农民各项生活成本。所以往往造成征地等有关城市规划的政策很难在农村贯彻下去。这就也导致了城市和农村规划建设之间的矛盾。

  三、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1)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政府偏重于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农村在这些方面的同步推进,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不均衡。

  (2)

  有些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而农村相对经济水平低下,农村分布的范围也广,中心城市不具备扶持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所以仅仅靠城市帮扶农村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城乡一体化,具体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3)

  城乡一体化建设牵涉的范围很广,需要各个方面相互协作,有机协调发展。然而各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发展速度也都各不相同,达不到整体协调。

篇十: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zz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zz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zz中心城区第三板块的重大机遇,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着力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达50.4%,高于zz市平均水平2.47个百分点,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zz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

  一、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围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目标,大力实施“4+8”组团发展战略。“4”即首阳新区、南部宜居区、城市建成区、产城一体化推进区“四大城市组团”建设;“8”即8个镇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发展。我市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及时编制各乡(镇、区)及市区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及开发时序,引导城镇有序发展;科学编制南部宜居区、首阳新区、产业集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打造城市新区。二是产城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我市充分结合各乡(镇、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在城镇体系中的定位分工,逐一对其产业进行科学布局规划,形成以现代生态观光农业、针纺业、机械加工业、轻工业为主的“一镇一特色、镇镇有产业”的产业格局,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三是组团规划,集约发展。紧紧围绕zz作为zz中心城区“三板块”之一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组团规划,—1—

  确定了“4+8”的城市发展框架,明确了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避免了“摊大饼”式的粗放蔓延,实现了城市集约节约发展。四是强化审批监管,规范建设行为。严格城镇公交、道路、学校、医院、通信、公园绿地等项目选址及审批,确保公共基础设施早落地、早投用。强化城中村建设行为管理,严厉打击规划区外建设、改变用途、挤占道路等私搭乱建行为,引导城中村向城市建设转变。五是强化资源保护,坚守文化底线。结合城市规划,划定规划紫线,对二里头、南兆域、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邙山陵墓群等文物片区实施重点保护。同时,积极规划建设洛河公园、伊洛河国家湿地公园、首阳山森林公园等公共绿地项目,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二、依托城市四大组团建设推进城镇化

  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目标,加快“四大城市组团”建设,相继引进了浙江广厦、河南建业、杭州励精三大区域合作项目,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与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推进首阳新区建设。创新政企联合模式,与浙江广厦集团合作,开发建设首阳新区,核心建设区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0万人。2012年,启动了浙江大厦、公安指挥中心、中州路、府佑路、汉魏路、新阳路等12个项目,总投资38亿元;今年启动了信用联社金融服务中心、邮政大厦、永宁路、府佐路、夏都路等公建、路桥、景观、配套、社区等24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2014年,计划完善首阳新区其他路网,启动市民广场、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截至

  —2—

  目前,首阳新区已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各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正在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经过3—5年的努力,首阳新区将初具规模,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

  (二)与河南建业集团合作,推进南部宜居区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2010年10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zz市城市建设改造指挥部和9个城中(郊)村改造指挥部,具体负责城中(郊)村改造工作。2012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积极与河南建业集团合作,对南部宜居区进行整体开发,完成征迁72.28万平方米、建设30万平方米、投资13.06亿元。今年将实施4条道路和偃登渠改造、洛河综合整治等6个基础设施项目,带动该区域至少完成投资10亿元。目前,城中村安置房建成21栋、36.57万平方米、计划安置2432户、9728人,在建23栋、35.07万平方米、计划安置2663户、10652人;16个行政村已改为居民委员会。

  (三)与杭州励精公司合作,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坚持“以业兴城、以城兴业、同兴共荣”原则,积极与杭州励精公司合作,由其投资15亿元,对全市公路交通和产城一体区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统一开发。杜甫大道南延二期、洛偃快速通道扩宽项目已开工,产城一体区基础设施项目有望近期开工。目前,产城一体化推进区已完成征迁3.11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其中水岸柳苑社区规划占地170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高层住宅26栋、3200套,可安置村民1万余人、产业工人3000人。目前,一期4栋公租房主体建至15层,预计5月底主体封顶。中侨社区规划占地30—3—

  亩、总投资7.5亿元,一期占地129亩,建设住房24栋、2260套,可安置村民7800余人。目前,一期2栋6层住宅楼群众已入住。

  (四)实施分块运作,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地块开发。近年来,我市先后启动了食品公司和大张量贩、农贸市场等8个总面积130亩的旧城改造项目,完成征迁25万平方米、新建34万平方米、总投资4.4亿元,在建项目6个,预计今年年底竣工5栋、主体封顶11栋,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同时,着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城市道路提升改造20条、建成雨水泵站2个、安装LED节能灯500余盏、改造亮化街区小巷14条,总投资1.6亿元。今年,启动旧城改造项目7个,新建31.5万平方米,总投资9.2亿元;实施5项城建提升工程,总投资3851万元。

  三、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

  在积极依托城市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市还紧密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推进8个镇区的城镇化。目前,在建住宅楼152栋,已封顶103栋,群众入住工作正有序展开。

  (一)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坚持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城乡路网规划“四规合一”原则,在8个镇区规划建设29个新型农村社区,惠及11.6万户、44.1万人;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统一整编,29个社区共占地12546亩,社区建成后可节地7万余亩、节地率84.8%;6个zz市试点社区建设规划全部完成,顺利通过zz市专家评审。

  —4—

  (二)坚持分期推进实施。2012年开工建设9个重点社区,目前完成投资4.68亿元,开建安置房152栋、81.8万平方米,可安置6230户、容纳2.2万人。其中,6个zz市试点和1个我市试点社区开建安置房110栋,已竣工94栋,建成安置房4188套。计划至2015年,确保20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设;至2020年,29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

  (三)坚持多元投资破瓶颈。采取财政投入、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部门联动筹资、税费减免等10种途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2012年争取上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258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4367万元,主要用于社区道路、污水处理、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支持社区建设,其中市农村信用社为翟镇镇发放低息贷款650万元。

  (四)坚持建设标准保质量。按照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规划1—1.5万人的社区16个、1.5—2万人的社区9个、2万人以上的社区4个。坚持“农村社区、城市标准”,逐步完善社区功能,促使基础设施达到“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十健全”。注重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融入牡丹文化等元素,提升社区档次水平。严格审核施工单位资质,建立健全质保、安保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农民住上“放心楼”。

  (五)坚持阳光操作人为本。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社区建设之前与群众签订整村征迁协议,在征迁费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先签协议后实施征迁,确保先建后拆,实现和谐征迁、和谐安置。社

  —5—

  会保障方面,为群众提供城镇保障和农村保障两套标准,由群众自主选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就高不就低,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户籍管理方面,本着自愿原则,社区群众可以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同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镇区功能,提升镇区发展品位和吸纳人口的能力,把镇区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社区项目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工程”推进,全力抓好“六个一”工程(每年建一条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一个垃圾处理设施、一个社区、一个广场游园、一个连锁超市),目前8个乡镇总投资2.2亿元的21个镇区建设项目均按计划快速推进。

  四、强化产业支撑,不断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市从解决人口就业入手,依托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一)以延链、补链、建链为目标,加快主导产业集聚。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zz市集聚区着力打造三轮摩托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超百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包括岳滩镇、首阳山镇、城关镇部分区域和工业区全部。2012年,完成投资45.3亿元,实现收入177.6亿元;建成通车道路13条,规划建设跨河大桥2座,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个、总投资11亿元。其中,三轮摩托车产业园中,整车生产企业30余家,配套企业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主导产业集群企业43—6—

  家,安置从业人员3.2万人。2012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37.3亿元,竣工项目5个、总投资16.1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中,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主导产业有万吉新能源、建龙分子筛、龙海玻璃、首龙铝业等企业11家,安置从业人员3700余人。

  (二)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布鞋之都”目标,加快推进制鞋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制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现有856户、注册资本17188万元,2012年新增71户、注册资本270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5—6万人。电线电缆、石油管件、耐火材料、针纺、壁纸等传统产业,以标准化厂房建设和技术进步、品牌打造、集聚发展、管理创新等为载体,正在进行改造、集聚、提升。目前,全市电线电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02户、注册资本5904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5000人;针纺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522户、注册资本12567万元,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

  (三)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市区服务业发展。成立zz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zz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zz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夜消费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意见》等,制定了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服务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特色商业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2012年,市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3.76亿元,较2009年增长57.4%;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74.2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

  —7—

  售总额的72.5%,较2009年增长11.8%;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7%;服务业从业人数达43310人,较2009年增长13.6%。

  (四)以产业配套为支撑,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产业支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围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不断加大配套产业建设力度。目前,6个zz市试点社区均配套有产业项目,达到了三个“1”,即有1个居民创业园,有1个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每户至少有1人就近在非农企业就业,可吸纳就业人口54510人。全面推进“三篇文章”一起做,全市已流转土地13万亩,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7家、休闲农业观光园10个。

  五、加强社会保障推进城镇化建设

  牢固树立“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发展,改善民生就是加快发展”的理念,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中,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积极为当地企业培训技术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择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今年以来,已完成劳动力转移107157人,其中就地转移74403人;完成农民工培训6796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269人,技能性培训2527人;65名农民工新创办企业44个,带动就业532人。

  (二)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我市

  —8—

  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降低来偃入户门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城市发展,吸引更多农民进入县城、小城镇定居。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可自愿登记为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和引进人才户口迁入条件,降低在我市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房地产人员的登记入户和外来从业人员落户门槛,取消对投靠城镇亲属落户人员的条件限制和父母投靠城镇子女入户的限制。2008年以来,已办理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3万余人。

  (三)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学校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镇区中小学。按照“应入尽入”原则,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城区学校教育的权利。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建设南部宜居区和首阳新区初中、小学,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四)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市中医院病房楼、120急救指挥中心、顾县镇卫生院和翟镇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群众就医难问题有效缓解。2010年,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建立商都、华夏和迎宾等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城区设置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乡镇卫生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已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61.5万份。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总体下降30%左右;3家公立医院实行全部药品零差率销售。

  —9—

  (五)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城乡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45万元,对11所乡镇敬老院进行改、扩建。2011年投资30万元为全市敬老院统一配备洗衣机、电视、空调、蒸馍机、洗碗机等生活设施,2012年投资80万元完成乡镇敬老院“温暖工程”建设。2013年投资2000万元的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选址已完成,下半年将开工建设。积极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9年我市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国家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市)。2011年7月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按照“示范带动、稳步推进、规范管理、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一季度,我市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达11.45万人,共发放养老金2278.71万元。为城关镇后庄、西寺庄两村543名符合领取条件的失地农民发放养老金38.23万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已建设廉租住房6万平方米、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8100平方米、98套,公共租赁住房865套。同时,加大社保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用工单位和进城农民工的参保意识,使农民工合法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

  六、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用地手续办理周期长。城镇化建设需将农用地转

  —10—

  为建设用地,各项手续需层层审批,历时较长。建议:进一步简化土地报批手续,缩短土地报批周期。二是土地征迁难度不断增大。部分失地农民对城镇化工作不理解,对征地、征迁有抵触情绪,借征地、征迁向政府提出过高的收益要求,影响城镇化进程甚至社会稳定。建议:上级部门根据市场成本的变化,逐步建立住房征迁补偿标准动态机制,并做好新旧标准之间的衔接,使征迁标准能够更贴近市场实际和群众期望。三是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城中(郊)村和各乡(镇)镇区的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征地征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需大量资金投入,县级财政负担沉重。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探索、扩宽补偿渠道,助推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zz市城镇化促进局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六日

  —11—

推荐访问: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城乡 面临 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