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7篇)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3-05-03 14:45:03 本文已影响

篇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教师关于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心得

  通过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让我更懂得提高师德师风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师德师风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无形中支持学校良性发展的力量。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奋斗。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所在,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关爱每一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更好的沟通。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内容,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传道,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授业、解惑,是指传授知识,这一点,也许是师者自诞生以来的一种文化自载。教书和育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经常提醒自己应当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做一名无愧于心的好老师。

  终身学习是师德的时代要求,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作风,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感染他人,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努力践行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

篇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3.03.12?

  【字

  号】鄂发[2003]8号

  【施行日期】2003.03.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体育

  正文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鄂发[2003]8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具有湖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竞技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作出了贡献,连续在五届奥运会上都夺得了金牌,金牌总数15枚,居全国前列;体育产业不断拓展,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也应当看到,我省体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地方对体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抓得不力;有的地方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事业经费不足;全省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差异较大;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严重缺乏。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与我省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不相适应,必须尽快改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

  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省体育工作,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我省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务必站在这个高度上,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性,确立体育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

  (二)我省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为主要任务,促进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坚

  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以竞技体育为龙头,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体育产业为后盾,促进湖北体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省体育事业的目标任务是:

  ——群众体育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0%以上,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

  ——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力争在2004年奥运会上夺取1—2枚金牌,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3—5枚金牌,在2005年、2009年全运会上金牌总数进入全国前10位。

  ——体育产业得到进一步拓展,初步形成多元化结构,整体实力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

  二、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

  (四)积极开展具有湖北特色的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体育部门与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坚持开展青少年、职工、妇女、农民、老年人“五个百万人群”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引导好广场、公园和节假日体育活动。各机关、行业、企事业单位要把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健全组织,强化服务,坚持开展工间操或其他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乡镇宣传文体站和社区宣传文体活动中心要聘用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他健身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两课、两操、一活动”的开展,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五)全面启动“湖北省全民健身朝阳工程”,加速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计

  划、国土、城建、规划、体育等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体育场地人均面积的定额指标,共同编制出我省新建的包括居民小区、学校、经济开发区在内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保证体育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省本级与武汉市要按照承办全国运动会的要求,合理分工,有计划地逐步建设和完善符合各项比赛要求的标准场馆设施,逐步完善省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省体育竞赛中心、省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中心的配套建设。各市(州)要按照承办全省运动会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建设和完善符合各项比赛要求的相应场馆设施.各县(市)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2010年前建成3—4件标准体育场地设施。体育项目工程的招投标要严格依法进行,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关。

  从现在起到2010年,有计划地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建成16—24个有一定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80个省级健身俱乐部,并在全省社区、乡镇、学校、连队建成2800—3000个全民健身苑,城市社区、居民小区、农村乡镇也应建设和完善相应的公共健身设施。乡镇、社区全民健身苑要优先建在学校周边,以提高其使用效益。建设非营利性体育设施用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并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六)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严禁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因城镇建设需要改变体育场地建设规划用地和体育场地设施用途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行择地新建偿还。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用地和体育设施的,必须经体育行政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必须体现公益性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体育场馆设施要坚持对群众开放,收费的体育健身项目,应当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实行优惠。

  (七)抓好基层体育组织和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为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服务。95%的城市社区、85%的农村乡镇要建立负责管理和组织辖区内群众健身活动的体育健身协会、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全省培训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00名,逐步形成全省联动的社会体育指导组织网络。在80%的市、县、乡镇、社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在高等学校和高中普遍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站。全省配备测试器材1600—2000套,充分利用体质监测成果,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为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服务。

  三、认真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八)以“奥运战略”为重点,科学调整项目结构。以“奥运战略”为主线,制定我省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规划。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要突出奥运会,立足全运会,以在奥运会、重大国际比赛和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明确各级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升竞技运动水平。要突出“水、小、巧、重”,合理调整项目结构。巩固体操、网球、羽毛球、赛艇、皮划艇、跳水、武术等重点项目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重铸乒乓球、射击的辉煌,努力把这些项目建设成为国为省争光的名牌项目;进一步抓好举重、柔道、摔跤等项目的中小级别,力争获得新的突破;下功夫把奖牌多和影响大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抓出新的起色;增设部分短缺项目,适度扩大运动队规模,提高整体竞技实力。

  (九)实施“新苗工程”,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和少儿业余体育学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和依托,各地要强化措施,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其办学质量,争创全国、全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密切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联系,积极推进体教结合,优势互补,全面发展,探索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共同做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巩固和扩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点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立一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儿业余体育学校,积极创办单项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促进普通学校业余训练

  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抓好全省年度青少年体育比赛和中小学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发现和选拔后备人才。严格遵循“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对全省适龄的优秀体育苗子,进行科学筛选,建立“新苗工程人才库”,适当集中全省适龄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跟踪管理,以保证这些重点培养对象能够得到良好的训练,渐进提高,逐步成为我省优秀运动队储备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力选拔、引进优秀教练人才、管理人才、运动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鼓励教练员积极选拔、培养后备运动员,尤其要在重点项目上配备好队伍。

  (十)加快武汉体育学院建设,加强体育科研工作。武汉体育学院要以培养有文化的优秀运动员为基础,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各类体育专业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将武汉体育学院建设成为以体育学科为主、竞技特色突出、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的国内一流的多科性体育大学。体育科研工作坚持面向运动训练实践,对运动训练进行跟踪监控,帮助教练员解决训练中的技术问题。注重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体育科研人才,不断更新设备、改善条件,逐步将省体育科研所建设成国内先进的体育科研所。针对运动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联合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做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和体育健身的科学研究,把体育科研的前沿课题和创新项目以及备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列入重点科研计划,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不断提高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兴体、科研强体。

  (十一)、举办全省运动会和其他比赛,支持、指导武汉市筹备2007年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全省运动会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杠杆,要着眼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按照“勤俭办会”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竞赛体制,全面推动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健康发展。2007年,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将在武汉市举办,省有关

  部门和武汉市要将筹办此次城运会作为省和武汉市的一件大事办好,改善软硬件环境,当好东道主。要通过举办此次城市运动会,激发全省人民广泛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热情,激励运动员勤学苦练、顽强拼搏,奋勇攀登运动技术高峰,争创优异比赛成绩,促进湖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申办全国运动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二)建立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优秀运动队的训练、生活等保障条件,实施教练员特殊人才津贴、教练员岗位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金牌任务补贴等政策、适当提高运动员、教练员伙食标准,建立健全运动员医疗、伤残保险制度,制定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优惠政策。依法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基本权利。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体育部门,研究制定符合运动员特点的课程教学内容,确保每一名在役运动员除了完成训练、比赛任务外,较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让运动员继续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实力,为今后就学就业打下奥好的基础。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要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增强运动队伍的活力。凡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比赛前八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通过教育培训取得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书者、经体育部门推荐和高等院校考核,可进入高等院校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等工作。

  加强教练员岗位业务培训,实行教练员“持证(教练员培训合格证)注册、持证带队参赛”、“先培训、后晋升”的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出省、出国学习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先进体育科学技术和先进体育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他们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现代体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十三)加强体育道德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要在体育战线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要积极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坚决反对使用违禁药物和训练比赛中的一切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维护体育竞赛中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四、大力培育体育市场主体,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十四)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人民大众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要推进体育竞赛的商业化运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个人以融资、合资、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体育市场。适当放宽行业准入标准,为体育经营者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十五)盘活体育有形资产,并发体育无形资产。要构建体育场馆开发、体育彩票销售、体育用品生产经销、体育健身旅游四大网络,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建立体育人才、技术、资金、劳务、信息、中介等要素市场。要依照国际惯例,合理开发体育电视、体育标志等资源。工商、税务、城建、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对体育彩票销售、经营性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等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要加强体育彩票的发行管理,加强体育彩票资金的管理,严格开支手续,严禁挪用,确保体育彩票公益金专项使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要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倾斜。

  五、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十六)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清醒认识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体育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特色优势,研究制定体育发展战略,认真研究解决本地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党委、政府要有领导分管体育工作,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体育工作。要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调控机制,切实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积极为体育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充分调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

  (十七)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各级财政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对重点项目要重点支持、集中支持,确保这些优势项目走在全国前列。

  (十八)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运行机制转换。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发[2002]8号文件关于“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加强体育管理机构建设,根据当地发展体育事业的实际需要,明确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责,真正把体育工作抓实抓好。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要以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为工作重点,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要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责以及体育行政部门与运动项目管理单位之间的责权关系。要加快体育工作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有利于竞争协作、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要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现有运动队要逐步向项目管理中心过渡,建立运动项目管理一条龙体制。要改变省体育局一家办运动队的状况,充分发挥武汉体育学院的作用,提倡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大型企业、产业行业、大中城市自办高水平运动队或承担省队某些项目的训练任务,实行强强联合,共同组团、组队承担国内外大赛任务。

  (十九)坚持“依法治体”,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加强省级体育立法工作,搞好普法宣传教育。要建立行政执法制度,健全体育执法机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湖北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三年三月十二日

篇三: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重磅!云南出台三个政策?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才?作近?,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才?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兴滇英才?持计划”实施办法》《关于?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条措施》三个政策?件,为深?实施新时代?才强省战略提供政策?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才?作的实施意见》突出战略思维,围绕2035年云南要建成我国?向南亚东南亚?才新?地和区域性?才中?的战略?标,从加强党对?才?作全?领导、持续深化?才发展体制机制改?等??,对新时代云南?才?作作出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谋划思考和顶层设计。《云南省“兴滇英才?持计划”实施办法》注重整合提升,对原来省级?才计划进?迭代升级,设?了“兴滇英才?持计划”10个个?专项和1个团队专项,?个专项就是?个项?,?个项?配套?个细则,在创新突破的同时,保持?才政策的延续性。个?专项包括科技领军?才、云岭学者、?端外国专家、产业创新?才、?席技师、教学名师、名医、?化名家、创业?才、青年?才;团队专项包括顶尖团队和创新团队。根据《实施办法》,我省将对?选计划?才给予?作?活补贴和团队建设、项?建设经费?持,对?才成长给予??培养和激励,同时对各类??单位引进?才给予政策?持。其中,符合条件的引进?才?次性?作?活补贴最?达100万元;?选计划?才申报的项??持经费最?达1000万元;顶尖团队项??持经费最?3000万元;?选国家?才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在滇?作?才最?可获得500万元的奖励。《关于?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条措施》聚焦?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问题短板,提出的10条精准措施,包括精准引进产业急需?才、加强产业?才?主培养、打造产业?才创新平台、夯实园区产业?才?撑、发挥企业?才主体作?、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涵盖了产业?才引进、培养、使?、评价、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引导???才服务和?撑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中,提出了诸多突破性、竞争性举措:●如定期发布产业急需紧缺?才?录,在招商引资?案中同步配套招才引智?案,对引进的重点产业链核?技术攻关团队,给予最?3000万元项?经费?持;●建?重点产业链关键核?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对?才(团队)承担项?的,按实际研发投?的40%给予最?1000万元经费?持;●?持?校、科研院所和园区、企业联合办学,?主培养产业创新?才;●?持企业设?创新岗、产业顾问、?席专家、?席?程师等岗位,吸引教学科研?员到重点产业企业兼职,允许按规定领取薪酬、津贴、现?奖励或股权激励;●推动赋予科研?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权改?,对重?原创性技术在云南实现产业化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或许可净收?中提取不低于70%,?于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成果完成?(团队)等。省委?才?作领导?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介绍,三个政策?件含?量?、操作性强,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彰显了省委对?才的?度重视和强烈渴求,释放了云南真?爱才、悉?育才、诚信引才、精??才的强烈信号。三个政策?件围绕深化体制机制改?、释放?才发展红利,对加强和改进云南?才?作进?了全流程整体设计、全链条系统安排,同时着眼向??主体授权、为?才松绑和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对滞后政策进?调整重构,深化改?创新、破解痛点堵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云南味,必将进?步激发?才创新创造活?。撰?:郎晶晶

  杨猛

  左超编辑:张?笛

篇四: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共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4.10?

  【字

  号】

  【施行日期】2021.04.1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总体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基点放在农民增收上,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底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500亿斤以上,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稳定,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强省建设全面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进程加快。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扎实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促进。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大力发展基本产业、解决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基层社区治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持续发挥效益。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四)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省直单位定点帮扶、省内区域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五)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完善防贫减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深入开展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脱贫人口提升就业技能。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

  供养范围,及时给予救助。

  三、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加快农业现代化

  (六)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十四五”时期各市县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做好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做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规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稳粮增收模式。多措并举发展油菜生产,推进高油酸油菜产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做优高效蔬菜、特色果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药食同源,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加强国有中心粮库建设,推进省级战略储备粮油集中管理。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做强家禽产业,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扩大紧缺农产品生产,适度调减市场过剩的农产品特别是非食品农产品生产。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打造粮油、蔬菜、畜禽、水产、茶叶、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等全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支持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支持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制定激励政策支持加快

  发展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八)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品”。推进“农业+”业态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电子商务、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发展共同配送,鼓励直接到户,降低物流成本。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打造宣传矩阵,提升“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影响力。支持建设县域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提高农村创业创新水平。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商,支持出口企业境外建厂建仓,鼓励特色优势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九)加大种业创新力度。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支持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推进农作物和畜禽良种选育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长江野生鱼类人工繁育驯化科技攻关和规模化养殖。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大良种应用推广力度,提高农业良种化和供种保障水平。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业集团。

  (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等重要农

  产品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

  (十一)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深入实施水利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2020—2022年),建设一批骨干性、基础性重大水利工程,推进重点中小河流系统治理、重要泵站涵闸更新改造、主要湖泊防洪达标建设、骨干防洪工程提升,有效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提升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监管。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探索建立高等院校推进市县乡村振兴协作机制,开展“百校联百县”活动。深入开展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平台。实施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大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实施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现代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十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建设。支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开展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推进农业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产

  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估。实施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提质修复行动。加快建设长江、汉江、清江绿色生态廊道。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严厉打击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确保管得住、顶得住、稳得住。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十三)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计划,遴选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村现代化

  (十四)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充分运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规划应编尽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和彰显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推广农村住宅图集,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准确把握时度效,稳妥开展村级建制调整,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十五)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环境整治村和美丽乡

  村示范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连线连片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乡镇通双通道。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建设。推进联网路、乡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完善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为农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持续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开展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试点。

  (十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三年行动成果,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促进乡村面貌显著改善。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到2025年基本普及卫生厕所。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编制乡镇生活污水运营维护管理工作指南,农村污水能处则处、应处尽处。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实施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十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教育

  质量。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政策,巩固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中小学布局,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深化农村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村卫生室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覆盖范围,加大贴息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探索创新基层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培养体制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根据国家部署,适时调整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依法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五、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十八)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吸引企业、能人、市民入乡兴乡。运用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研究制定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实施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和体系队伍建设,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统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农业水价、粮食流通、集体林权、农垦、农村信用社等改革。健全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十九)强化乡村产业用地保障。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

  (二十)统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引导企业发展乡村经济、集体经济,推进村级债务化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有序引导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转移城镇落户,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全国百强县、百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建设一所三甲医院。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

  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二十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市县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支持各地建设乡村振兴培训教育基地。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二十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抓紧充实力量、完善运转机制、切实予以加强。

  (二十三)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创新发展基层民主,加强村级民主协商和村务监督,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落实“一村一警(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加强乡村法律援助,建设法治乡村。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二十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常态化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基层文化场馆提档升级,落实“县聘乡用”政策。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活动。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五)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在限额范围内,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等相关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用好省域内和跨省域补充耕地统筹政策,加大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持力度。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继续推行财政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支持市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县域信贷投放,推动法人机构落实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强面向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域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普惠金融服务。推进“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建设。支持各市县规范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性定位,实施财政奖补政策,健全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撬动金融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领域。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动持续“提标、增品、扩面”。按照“共同事权、分级分担”原则,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必要支出。

  (二十六)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健全完善监测体系,强化乡村振兴考核督查。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尊重基层创造和农民意愿,激发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总结推广典型案例,讲好乡村振兴“湖北故事”。

篇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

  无

  【期刊名称】《工运研究》

  【年(卷),期】2009(000)016【摘

  要】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工会在省委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特色和优势,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湖北省委高度重视工会工作,不久前召开了全省工会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部署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现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以及湖北省委、全总、湖北省总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湖北地方党委、工会、t企业在会议上的经验材料(摘要)专辑登出,供大家学习参考。

  【总页数】6页(P3-8)

  【作

  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261【相关文献】

  1.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J],无

  2.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

  作的意见[J],;3.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J],;4.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J],;;5.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措施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措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要加强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再次,加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加强终身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人才政策

  优化人才政策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优化人才政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加强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再次,加强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最后,加强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

  素质。再次,加强人才队伍激励,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加强人才队伍保障,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

  四、加强人才创新

  人才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强人才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人才创新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人才创新激励,提高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加强人才创新保障,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最后,加强人才创新引领,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措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人才培养、人才政策、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篇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教师学习《关于加强和

  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时刻牢记为培养祖国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严管厚爱,做好学生表率。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端正态度,自律、自信,自强,改掉不良个人习惯,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一、有理想信念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

  二、有道德情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育之本,是教师的灵魂,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当今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法码,这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有扎实学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精通业务,学而不厌,掌握教学规律,培养出合格人才。故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

  四、有仁爱之心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用心去爱每一位孩子”。无数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对教

  育事业的无怨无悔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所有孩子的真诚无私的爱,让我感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老师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识与品德永无止境,致真、致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古往今来,从教人员无论社会上称之为“先生”还是呼之为“教师”;无论众人评定他们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无论领到的薪水是多,还是少;在人们的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倍受世人尊重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

  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一份微薄之力。

推荐访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北 湖北 新时代 关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