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全文) (精选文档)

天狐网络 发表于2022-11-24 12:25:02 本文已影响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全文)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人类文明是多元文明。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环境中,制造了各自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与进展的深层动力。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全文) ,供大家参考。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全文)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人类文明是多元文明。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环境中,制造了各自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与进展的深层动力。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的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一般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征上是一致的。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把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分成两类:一类叫亡国,另一类叫亡天下。亡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覆灭,被新的王朝替代,文化没有发生变化,对社会震动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国”亡了,文化也被异质文化所置换,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种”,已被消灭,是亡国加上灭种。亡国的责任,由享受高官厚禄的官员承担。亡天下的责任,则属于GJ的每一个人。梁启超先生将顾炎武此文归纳为“GJ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顾炎武将文化的存亡与民族的存亡等同,极具卓识,可谓振聋发聩!之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险关头,它就成为鼓舞民众救亡图存的最有力的口号。抗战时期的《毕业歌》中“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语,就脱胎于此。

  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如同一盘散沙。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则民族将走向消亡。ZG历史上的某些民族,由于不注意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终从历史舞台上消逝,典型的例子是契丹。契丹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号辽,曾长期与北宋政权对峙,影响很大,以致俄罗斯语中的“ZG”一词,就是“契丹”的音译。契丹人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随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内部没有了彼此认同的核心,尽管契丹人的后裔还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但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彻底消逝了。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汰。一个GJ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还在,即使被侵略者所占据,就还有复国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经消逝,既使没有被占据,也是名存实亡。

  人类社会早期,曾经涌现出埃及、巴比伦、印度、ZG等几大文明,但在公元前后,ZG之外的诸文明,都被外来文明侵占而灭亡,成为失落的文明。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因而人们用“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称呼加以区别。ZG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进展的势头,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树立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尊

  20世纪初,在特别的历史背景之下,某些知识精英对ZG1文化的信心全线崩溃、妄自菲薄,甚至追随欧洲人的“ZG文化西来说”。他们认定,人类文明处在同一个坐标之中,西方人居于这一坐标的高端,ZG比西方落后整整一个历史阶段,处在这一坐标的低端。因此,西方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上述论调完全违背历史事实,需要彻底澄清。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三大文明起源中心:两河流域最早培育成功了小麦和大麦,ZG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印第安人最早培育成功了玉米。ZG实际上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小米)与南方的水田农业(大米)两大块构成的,它们经过数千年的交汇与融会,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夏商周青铜文明。到春秋战国时期,ZG文明进入巅峰期。上世纪40年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在北纬30度附近,东西方同时出现巨星级的先哲,如印度的佛祖,ZG的孔子和老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人类文明获得重大突破,我们至今无法超越。他把ZG列入全世界四个“不同平常的地区”之中,证明中华古文明是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梁启超到欧洲考察,目睹这场列强之间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开始意识到,ZG不能再盲目学习西方的文化与制度,因而鼓舞倡导ZG文化,认为ZG文化是与西方文化并行不悖的两大文化体系,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他在《论ZG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中华为五大洲之1最大国,人口居全球三分之一,四千余年历史未曾中断,有四百兆公用的语言文字,有三十世纪前传来的古书,凡此均为“世界莫能及”;又是“世界文明之祖国”中唯一“屹然独立”的GJ,无论是上世史还是中世史时代,中华文明处处堪与欧洲文明匹敌;“惟近世史时代,则相形之下,吾汗颜矣”,但国民必定能“恢复乃祖乃宗所处最高尚最荣誉之地位,而更执牛耳于全世界之学术思想界者”。他自称是“伟大国民一份子”,为中华文化“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遗憾的是,梁启超的见解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界热衷于文化自戕。时至今日,即使是在西方学术界,“西方文化中心论”也已经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文化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便是其产物。然而在国内,鄙弃中华文化,全方位追慕西方文化者依旧不少。

  《庄子·逍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说,水的蓄积不深,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在堂上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浮起一根芥草那样的船,放一只杯子就搁浅了。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艘马上扬帆远行的航船,那么,它需要的不是一洼浅水,而是足以负载它的大海,不言而喻,这就是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古老的文明,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犹如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三、建立文化战略

  中华民族的腾飞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全球华人的心,增强向心力,消除离心力,发挥文化独特的功用,这就需要把文化放到战略层面来谋划。

  首先,为人类提供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进展模式。

  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汇通,正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有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在主宰人类的一切。根据《圣经》的教义,人有“原罪”,人一生下来,就想做坏事,一刻也不消停,所以人性本恶,因此,人的灵魂要交给上帝治理。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ZG文化显示了迥异于西方的进展思路,在ZG文化里没有救世主,天地之间有正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性本善,人有良知,灵魂要由自己来治理;通过修身增德,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圣贤。最近几十年,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由于上帝的存在得不到科学的证明,西方年轻人信奉基督教的比例锐减,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将发生动摇。另一方面,次贷危机的发生,证明西方经济理论已经出了严峻问题。有西方学者认为,ZG文化正好解决了西方文化的缺失,必将受到未来西方社会的关注和欢迎。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尽早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文化建设与谋篇布局。

  第二,建立对中华文明的“GJ表述”。欧洲人对于自身的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与认同,例如对于“文艺复兴”的成就,人人1都能娓娓道来。这既有利于凝聚民心,增强自豪感,也有利于向外部世界传播。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的理念,举国西化。其后,不少日本学者和政要出访欧美,东道主为之安排讲演,希望他们介绍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日本人顿时觉醒到民族文化对于提升国威的重要性,于是转而大力发掘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中华有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但是,经过近百年的自戕,举国上下对自身文明的认识极为纷乱,全盘否定者、虚化者依旧不少。热爱者虽居多数,但大多处于自发的、散在的状态,所知不成体系,没有理论深度。甚至一说ZG文化,就是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似乎中华民族是只会吃喝、没有思想的民族。我们应尽快组织力量,完成对中华文明的“GJ表述”,例如,ZG的文化传统是什么?社会尊奉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是什么?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思想文化作出过哪些贡献?等等。

  西方世界的对外行动,包括发动战争、经济制裁、政治打压等,总是首先抢占道德制高点,一切都在道德的旗号下出手,令对方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ZG人有切肤之痛的是,无论是在我们贫穷的时代,还是在崛起的时代,西方政客与媒体无不对我们加以抹黑与丑化。痛定思痛,我们不能拱手相让,一定要把道德制高点夺回手中。

  中华民族自古以道德立国,孔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特别贡献,因而能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1曰取义。”仁义是贯穿古今、深入民众之心的道德主轴。有关的论述,经典中多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终生。中华民族是仁爱为怀的民族,是富于正义感的民族,我们始终反对不义之战。对这些,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

  第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完美对接。就ZG传统文化而言,仁义、礼乐、谦敬、诚信、忠孝、中正、清廉、和谐、荣辱、自律等基本要素,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互洽性,与我们XX的理念也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应充分汲取。当今的世界外交错综复杂,如何巧妙应对?我们也可以从传统中吸取智慧。《战国策》一书,记载了如何远交近攻、借力发力、分化瓦解、围点打援等,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外交智慧。它理应成为外交人员的必修课。

  第四,文化立国,教化为本。文化的基本属性不是商品,更不能等同于歌舞娱乐。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用道德理性、正确的制度与规范引领社会向上。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具备,所以《礼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严复说,ZG传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树立人格与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ZG人。”如今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任何一个层次,人格与国性的教育都有一定缺位,使孩子从小只受到个人奋斗的教育,却缺乏对民族和GJ的责任感。某些为富不仁的商人造假添毒、危害社会,民怨四起,严峻影响了政府形象。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1们足够重视。我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尊老孝亲、善友睦邻、诚信宽厚、礼让自谦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腾飞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这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解决的,需要从学校、家庭、社区做起,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第五,做中华文明的领航者。中华文明是东亚文明的灵魂,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日本、韩国、越南等GJ。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是祖国进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强化中华文明领航者领军者的地位,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形象,构筑对话平台,保住海外华人的根,具有战略性意义。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文据其演讲摘编)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理论文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全文) 民族 文化与 命运